一、日常使用规范
环境控制
温湿度:保持工作环境温度在15~30℃,湿度≤70%(避免冷凝),高温高湿会导致电路老化或短路。
防尘防潮:放置于通风良好的操作台,远离水源和腐蚀性气体,定期用干燥软布擦拭外壳灰尘。
电源稳定:使用稳压电源(建议搭配UPS),避免电压波动(±10%以内)和瞬时断电,接地电阻需<4Ω。
操作流程
开机顺序:先接通稳压电源→打开恒电位仪→预热15~30分钟(确保电路稳定)。
关机顺序:先关闭仪器→断开电源,避免反电动势损坏电路。
长期闲置:每周开机通电一次(至少2小时),防止电解电容干涸或电路板受潮。
二、部件维护与清洁
电极维护
工作电极(WE):使用后及时清洗,避免残留电解液腐蚀;金属电极可打磨抛光去除氧化层。
参比电极(RE):定期检查电解液是否缺失,及时补充;盐桥端口堵塞时,用热水浸泡疏通;长期不用时浸泡在对应电解液中。
辅助电极(CE):铂电极发黑(吸附杂质)时,在稀硝酸中浸泡5分钟后用蒸馏水冲洗;石墨电极需避免碰撞碎裂。
线缆与接口
定期检查电极线是否破皮、接口是否氧化(可用橡皮擦清洁),插拔时轻拿轻放,避免拉扯导致接触不良。
信号处理模块
运算放大器:用万用表测量输入/输出电压,若误差>5%,需更换芯片(建议由专业人员操作)。
阻抗匹配电路:高阻抗输入端口(如参比电极接口)易受静电干扰,定期用防静电手环接触接口释放静电。
功率输出级
晶体管/场效应管(MOSFET):运行时触摸散热片(需断电),若温度过高(>60℃),检查风扇是否积灰或转速异常,清理风扇或更换散热硅脂。
电流过载保护:若仪器频繁触发过流保护,需检查电解池是否短路(如电极线裸露搭接)或输出级元件是否老化(如二极管击穿)。
三、定期校准与测试
电源模块测试
用万用表测量电源模块输出电压(如±12V、±24V),偏差超过±1V需更换电源适配器。
空载时测试输出电流(应接近0μA),若漏电流>10μA,可能是功率元件老化。
电位校准
每年使用标准电池(如饱和甘汞电极)或电位校准仪,验证设定电位与实际电位的误差(应<1mV),超出范围需调整内部电位基准源。
四、故障预防与处理
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
电位无法稳定:参比电极电解液干涸或盐桥堵塞→补充电解液、疏通盐桥。
电流输出异常:功率管损坏或IR降补偿失效→更换元件、启用手动IR补偿。
显示屏无显示:电源保险丝熔断或主板故障→更换保险丝(规格需匹配)、送修主板。
仪器异响:散热风扇积灰或轴承磨损→清理风扇叶片、涂抹润滑油或更换风扇。
安全注意事项
非专业人员禁止操作内部电路(如焊接元件、调整电位器),避免触电或扩大故障。
维护时佩戴防静电手环,工作台铺设防静电垫,防止静电损坏集成电路。
废旧电池、电解液需按化学危险品分类处理,避免环境污染;仪器报废前需删除存储数据(如有),防止信息泄露。
五、记录与档案管理
运行记录
每天记录输出电流、输出电压、保护电位等参数,建立历史档案。
定期通过测试桩测量管道保护电位,如发现异常(如电位正于-850mV),及时通知专业人员处理。
维修记录
记录每次维修保养的日期、内容和结果,归档保存以便后续查阅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