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坐落于“学习强国”宣讲学院内的长春市二道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场别开生面的党史课正在上演:270°全景投影将观众“带回”长征路上;4K摄像机记录下学员们通过绿屏抠像技术与历史人物“跨时空对话”;而触摸式学习机前,学员和居民们正通过“强国答题”专区比拼知识……这一幕幕场景,正是二道区以“声光电网”科技赋能理论宣讲的生动缩影。
当日,中国文明网“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在这里切身感受到了二道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学习强国”宣讲学院为阵地,创新模式,实现了从“线上指尖学习”到“线下沉浸体验”的跨越,将党的理论转化为群众“听得懂、愿意听、记得住”的精神食粮。
从“百姓课堂”到“理论高地”
多年来,二道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高度重视理论宣讲工作,涌现出一大批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此基础上于2022年10月建成全省首家集标准化、数字化、系统化、集优化、专业化于一体的二道区基层理论宣讲学院,并在2023年荣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
二道区基层理论宣讲学院作为二道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活动主阵地,具备充足空间及多样功能供居民群众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为使二道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思路再优化、目标再攀高、思想再创新、质量再提升,2024年底,将区基层理论宣讲学院升级打造为“学习强国”宣讲学院,也是吉林省首个“学习强国”线下空间。
升级后的宣讲学院,不仅拓展了空间功能,更成为发掘并推广优秀宣讲典型与作品的重要平台。在研讨交流活动室的大屏幕里,正在播放着来自二道区的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马明录制的“草根一分钟,唠透一个理儿”的视频……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着党的创新理论、新时期政策法规等内容。
马明说:“二道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我的退休生活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我参加了中心所有的政策理论宣讲活动,能够发挥余热,服务百姓,让我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所在。”
科技“密码”可触可感
占地1000平方米的“学习强国”宣讲学院划分为5个功能区,满足党员群众开展理论宣讲、阅读交流、公益观影、知识竞答等活动需求,致力于将其打造成科学理论学习阵地、思想文化聚合平台、科学知识传播高地、人民群众精神家园。
在研讨交流活动室,配备了网上自助查询机、在线课堂电子屏、储备“学习强国”推荐阅读书目等各类书籍,设置强国“码”上阅读专区,精心打造出“可听、可感、可视、可及”的“学习强国”线下学习空间。
在共享数字录播室,配备了4K摄像机、一体化视频录播制作系统等设备,设置强国TV专区,实现绿屏抠像、录制录音、访谈直播等功能,为党员群众提供录播展示的创作平台及技术支撑。
在党史宣讲展厅,配备了270°全景融合投影设备,储备着总时长4小时的“百年奋斗路 再启新征程”大型党史学习教育展播。通过大屏幕的“声、光、电、影”技术结合使用,实现沉浸式学习体验。
在多媒体学习培训厅,设置了“强国宣讲”“强国影院”“强国答题”等专区,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从“指尖”搬到党员和群众身边,变“屏面”为“立体”,实现阵地、资源、服务深度融合,让学习更接地气、聚人气。
在互动学习自助馆,配备了8个触摸式自助学习机,设置“强国政策解答”“强国自学”等专区,实现党员群众“即点即学”,助力实现线下支持线上、线上赋能线下。
“定制菜单”激活基层活力
据二道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学习强国”宣讲学院目前开设了导师课、先锋课、模拟课、剧本课、体验课、定制课“六大特色课”,切实提升宣讲感染力、穿透力。如:在剧本课打造上,创编了《重走长征路》等系列剧本;立足实践需求,推出“百年奋斗路 再启新征程”党史学习教育展播,制作宣讲定制课——《弘扬中国精神 汲取奋进力量》,已巡回宣讲60余场次,受益人群7000余人;录制《抗战老兵孟繁德的故事》《吉林农业高质量发展有“高招”》等宣讲短视频210期,其中原创宣讲作品《白娘子寻参记》,巡回宣讲10余场次。此外,编纂“宣讲员能力素质提升、魅力新二道”等五套宣讲教材,其中,“时事政治”教材编成小册子,成为宣讲员的“口袋书”;“魅力新二道”教材涵盖区域人文历史、发展变化,切实为宣讲员提供有力抓手和行动指南。
“我们这个‘思想阵地’的使用率是非常高的,我们除了无偿为二道区、长春市乃至吉林省相关单位提供场地、设备和教育资源,还有多个外省的团队来这里进行学习交流。”该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还会持续深入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真正做到群众在哪里,我们的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从标准化阵地到数字化空间,从单向灌输到互动体验,“学习强国”宣讲学院正以科技赋能文明实践,用创新激活理论生命,实现了“阵地、资源、服务”的深度融合,让理论宣讲可亲、可感、可共鸣。这座没有围墙的“精神家园”,正在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提供可复制的“长春样本”。
来源:长春晚报融媒体记者 邢阳
编辑:孙懿辞
初审:梁爽
复审:曹光宇
终审:臧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