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花间隙型等电位连接器是一种被动式过电压保护设备,核心功能是在两个或多个独立导体(如设备外壳、接地极、线缆屏蔽层等)之间出现异常电位差时,通过 “火花击穿” 快速形成导电通道,将电位强制拉平(实现等电位),避免设备因电位差过大被击穿损坏;而在正常工况下,它保持高绝缘状态,不影响系统正常运行。
一、核心结构:决定工作基础
火花间隙型等电位连接器的核心部件是火花间隙,其结构设计直接影响工作性能,典型构成包括:
电极:通常由耐电弧、抗氧化的金属材料(如铜合金、钨合金)制成,分为 “高压电极” 和 “低压电极”(或两个对等电极),电极间距可根据设计的 “击穿电压” 调整。
绝缘介质:电极之间填充绝缘介质,常见为干燥空气(低成本、易实现)或惰性气体(如氩气、氮气,可提高击穿稳定性、减少电极氧化)。
外壳:采用绝缘材料(如陶瓷、耐高温塑料)封装,保护电极和间隙不受外界环境(如湿度、灰尘)影响,确保击穿性能稳定。
二、工作原理:分 “正常状态” 和 “异常状态”
其工作逻辑围绕 “电位差是否达到击穿阈值” 展开,分为两个关键阶段:
1. 正常工况:保持绝缘,不干扰系统
当被保护的两个导体之间的电位差处于正常范围(如设备正常运行时的对地电压、不同回路间的固有电位差)时:
火花间隙内的电场强度低于介质的击穿阈值(空气的击穿场强约 30kV/cm,即间距 1cm 时,需 30kV 电压才会击穿);
此时连接器相当于 “高阻绝缘体”,阻止两个导体之间形成电流,不影响系统的正常供电、信号传输等功能。
2. 异常工况:击穿放电,强制等电位
当发生雷击、浪涌、接地故障等情况时,两个导体之间的电位差会在极短时间内(微秒甚至纳秒级)骤升,触发连接器动作:
电场击穿:骤升的电位差使火花间隙内的电场强度瞬间超过介质击穿阈值,绝缘介质(如空气)被 “电离” 为导电等离子体,形成临时的 “导电通道”;
电荷释放:导电通道的电阻极低(仅几欧至几十欧),两个导体之间的异常电荷会通过该通道快速释放(放电电流可达数千至数万安培);
电位拉平:在电荷释放过程中,两个导体的电位被强制 “拉平”(实现等电位),电位差迅速降至安全范围,避免设备因电位差过大被击穿(如设备外壳与内部电路间的绝缘损坏);
自恢复绝缘:当异常电位差消失、放电结束后,间隙内的等离子体快速恢复为绝缘介质(空气或惰性气体),连接器重新回到高阻绝缘状态,等待下一次异常情况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