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江苏兴化,这片水乡秘境正迎来它的高光时刻。
这里河网纵横、湖荡密布,因此汇聚了江淮之间最丰美的物产—螃蟹。
吃蟹最讲究不时不食,“九雌十雄”是规矩。农历九月前后吃母蟹,黄满肉多,十月吃公蟹,膘肥膏满。虽然是餐桌的“顶流”,但消费者购买大闸蟹的体验就像开“盲盒”,蟹肥满,只有在打开蟹壳的那一瞬间才知道,随着技术的发展,养殖端和渠道端螃蟹出品质量的把关越来越精准。9月23日,潇湘晨报·辣椒财经记者走进江苏兴化的一家水产品养殖公司,近距离观察一只优质的大闸蟹,需要经过哪些步骤才能“爬”消费者的餐桌。
出塘后36小时到达迪拜还是新鲜的
江苏省兴化市素有“中国河蟹养殖第一市”之称,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河蟹产量6.8万吨,约占全国产量的十分之一,线上线下交易额超200亿元。位于兴化市三王村的兴化板桥故里水产品养殖公司,也是盒马直采供应商之一。
上千余亩的蟹田水下,螃蟹悄然成熟的细微响动,此时水温适宜,螃蟹活动频繁,肉质变得格外紧实饱满。站在4000多亩的蟹田边,蟹场的老板董佳贝正熟练地和工人挑拣起大闸蟹。
做了20多年的螃蟹生意,董佳贝看蟹的成熟度已经轻车熟路。“光看外表,它的圆肚脐已经凸出来,这是成熟的表现,如果还没有,那还需要养一养。”被挑拣出来的成熟螃蟹通常需要经过吐水(或吐沙)处理,这是确保螃蟹食用安全和口感的重要步骤。才能打包发往大型商超、海外等渠道。
一只成熟的大闸蟹,需要经过哪些步骤才能到达消费者的餐桌?董佳贝介绍,第一步是养蟹,每年的12月份至来年3月份左右,是大闸蟹的生殖洄游期,在4月时就会进行人工育苗繁殖。大眼幼体俗称为蟹苗,大闸蟹的一生需要经过十多次的蜕壳,每一次蜕壳都代表着成长。到了9、10月份,经历一次次蜕壳的大闸蟹,最终进入了成熟阶段,其脂膏丰腴,满腹黄油,滋味鲜美。“养蟹是个慢功夫,得两年周期。要想蟹养得好,吃到也要干净,全程喂小鱼和玉米。”
蟹季到来时,也是蟹农最忙的时候,忙起来吃饭、休息都算是奢侈的,每天早上,把蟹捕捞上来,下一步就得送到仓库去验蟹、扎蟹:三筛三选、戴防伪扣、冷链打包……董佳贝告诉记者,为了保证让每一个顾客收到的都是鲜活肥美的大闸蟹,从捕捞到发货,所有工序都须被压缩在不到7小时的时间里完成,很多时间是凌晨就开始的。
董佳贝的公司生产螃蟹主要用于出口港澳和东南亚,最远能到达迪拜。“现在空运便捷,冷链技术发达,我们挑拣的优质螃蟹,36小时内能达到迪拜,顾客打开化冻之后还是新鲜的。”
验蟹有了“黑科技”,电子验蟹师首次“上岗”
在不少大闸蟹场地,“验蟹师”可以算得上是“含金量”颇高的一个工种。
9月23日,潇湘晨报·辣椒财经记者走进兴化板桥故里水产品打包车间,几十名工人正在忙碌的分拣和打包,“很多人家里就养过蟹。”董佳贝介绍,厂内大多验蟹师都已合作多年,整个蟹季下来,验蟹师的收入通常在10万元以上,顶尖的验蟹师甚至能拿到30万元。而这份高薪工作,每年只需要工作三到四个月,但在销售旺季,验蟹师往往供不应求。
在工厂另一端的桌子上,摆放着一台白色的机箱,这是今年新“上任”的电子验蟹师。记者了解到,作为盒马超市的渠道合作商,董佳贝厂里这台机器,来自盒马超市和上海水产所及上海海洋大学专家合作研发的“电子验蟹师”。可以通过视觉AI技术识别螃蟹的外壳长宽度及重量等参数,计算螃蟹肥满度。现场工作人员把蟹放到机器上,设备会进行“蟹脸识别”,仅需0.8秒就能测出肥满度。记者现场随机检测,两只蟹的肥满度分别为0.647和0.563。
盒马水产采购慕晓告诉记者,以往,消费端的顾客们购买大闸蟹的体验就像开“盲盒”,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验蟹师”作为一个全新岗位也在这个秋天正式上岗,“我们做过用户调研,大家顾虑最多的就是大闸蟹的肥满度和稳定性。”此前,大闸蟹的肥满度都是由挑蟹师凭经验判断,换言之,挑蟹师的手感决定了大闸蟹的级别,这种方式会因不同挑蟹师标准不同而存在较大的误差。“电子验蟹师”就是为了校准这一误差,挑选出符合盒马上架标准即肥满度达70%(K值大于0.45)的大闸蟹。
上海市水产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电子验蟹师”的原理是通过视觉AI技术,快速识别大闸蟹的外壳长宽度,结合重量等参数,再利用一套专为大闸蟹设计的算法,计算出这只大闸蟹的K值(肥满度),然后根据K值给大闸蟹分级。这也是目前整个行业内首个可以量化螃蟹肥满度的技术。
“今年8月没有高温天气,下雨也很频繁,这很适合大闸蟹养殖,今年的产量要比去年增长30%。”盒马水产采购慕晓介绍,对于消费者来说,买蟹也更具性价比,去年盒马柜台2.5两左右的大闸蟹售价128元4只,今年99元4只起。
为了配合检测标准,盒马还升级了10道严选工序:螃蟹捞起后先暂养脱水,吐净体内残渣;静置五小时沥干水分,避免运输中呛死;最终贴上每日更换颜色的专属蟹扣,“一眼能看出到货日期,超过三天直接下架”。
从选场地到选“品价比”
“从前大家买大闸蟹多是送礼场景,现在更多的是自己食用,因此大家对大闸蟹的需求就是够肥、好吃,但实际上,市场是缺乏衡量蟹品质的明确标准的,同规格的蟹,品质参差不齐,不仅会扰乱市场价格,也会影响消费者的体验。”作为大闸蟹的供应端,董加贝对于消费者和市场的变化感受更深。
作为一线采购,慕晓也观察到,不少顾客早已只选场地的固有认知,而更在意准时尝鲜、产地保真与“品价比”。随着养殖技术的发展,全国不少地区都打出了自己的大闸蟹品牌,凭借各自的生态优势赢得市场认可。而消费者的核心诉求,只在于选“好蟹”。
“江苏的自然条件包括水网、水质条件,包括养殖技术跟挑蟹师的水平,整体来说在中国都算是黄金产区。”慕晓介绍,真正养好蟹的企业来说,并不是走流量那条路,所以它会选择跟渠道品牌去做深度的绑定去合作,“我们也会明确自己的采购标准,明确地告知供应商我们要的是什么样标准的货。养殖户养出来的螃蟹,不是说看它养的多,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卖得上价,卖得上钱。同时要鼓励他去养好的螃蟹出来。”
秋风起,蟹正肥,这批通过科学养殖、“电子验蟹师”把关的大闸蟹,正从兴化基地出发,通过盒马直采供应链发往全国,关于品质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潇湘晨报·辣椒财经记者陈诗娴 江苏兴化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