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目前芯片的微缩工艺,其实已经发展到顶峰了,今年就能够实现2nm。
而当芯片微缩工艺达到顶峰之后,芯片的进一步微缩就会越来越难,所以整个芯片产业,就处于各种创新时代,以实现摩尔定律的延续。
但这种延续,很难再是微缩工艺,比如到0.5nm,到0.1nm等,而是采用更先进的封测,更先进的材料等。
而这种创新,最开始都是来自于科学界,先要有科学家们研发出新的技术,新的材料,然后再企业去应用这些新技术,最终商业化落地。
所以如今,各大企业们,是高度关注一些高校、研究院,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一旦有合适的,立马就会去实践,希望早点应用于商业中,抢占市场。
近日,国内两大顶级高校复旦、北大,在两个领域,均有了大突破,发布了全球首款芯片,值得大家重点关注。
先说复旦大学的成果,他们的研究团队,研发出了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芯片,这种芯片将维超快闪存与成熟的CMOS工艺深度融合,并且实现了工程化流片,意味着商用将很快。
这种芯片是一种存储芯片,其性能“碾压”当前的Flash闪存技术,一旦商用论,将改写当前存储芯片格局。
再看北大的成果,研究团队,成功研制出一款基于阻变存储器的高精度、可扩展模拟矩阵计算芯片,也是全球首颗。
这种芯片在精度上可以达到与数字计算媲美的水平,将传统模拟计算的准确度提升了五个数量级,使运算速度更快。
那么,当这种芯片可以用在AI上时,那么缩短训练时间,也许传统GPU干一天的活,这颗芯片一分钟就能完成。用在6G通信时,可以处理海量的信号,提高网络质量……
所以这两种芯片,都是后摩尔时代,这种突破都是极为重要的。
关键是这两种芯片,都不是PPT,不是只停留在理论阶段,都有了成果,有了样板芯片,可以很快商用落地的。
很明显,如今国产的芯片技术确实在不断的突破,一旦产学研相结合,未来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真的值得我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