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湾芯展)在深圳圆满收官。这场盛会吸引了全球600多家芯片相关企业参展,尽展芯片产业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画面,也再次给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启发。
半导体是当今世界全球化程度最高、产业链条最复杂、分工最精细的产业之一。一颗小小芯片的诞生,需要跨越数千道工序,涉及几十个学科、上百种精密设备和上千种特殊材料,可谓全球顶尖智慧在数十年间接力赛跑、协同创新的结晶。从荷兰的光刻机、日本的光刻胶,到美国的EDA软件、德国的精密光学元件,再到中国的设计、封测和巨大的应用市场,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紧密相扣、缺一不可。
这也是为什么,尽管某些国家一再威胁要搞“脱钩断链”、大建“小院高墙”,但在深圳湾芯展上,全球巨头还是纷至沓来,以实际行动证明“合作共赢”仍是业界最广泛的共识。
而在湾芯展热火朝天的同一时间,英伟达CEO黄仁勋则向华盛顿的决策者泼了一盆冷水。他在接受采访时吐槽,由于美国的出口管制,英伟达在中国大陆的市场份额已从95%降至0%,“伤害中国的事情往往也可能伤害美国,甚至会更严重”“在急于推出对他人有害的政策之前,或许应该后退一步,反思一下哪些政策对美国有益。”
黄仁勋的无奈,揭示了零和博弈思维的“伤人害己”。在经济上,强迫企业放弃全球最大、增长最快的中国市场,无异于“自断经脉”,严重削弱企业投入下一代技术研发的资金能力,最终损害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创新上,科技的火种从来是在全球人才、思想和知识的自由交流中碰撞点燃的。而“世界上有大约一半的AI专家来自中国”,人为将全球最大的智力资源库和创新应用场景之一排除在外,只会拖慢全世界芯片、AI技术的发展,始作俑者同样会深受其害。
面对外部的封锁打压,中国没有怨天尤人或以邻为壑,而是走出了一条在开放中谋求自主、以自主促进开放的上升之路。面对霸权主义的单边制裁,中国半导体产业吹响了自立自强的“集结号”,“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成为全社会的高度共识。我们看到,众多本土骨干企业正在一个个“卡脖子”环节奋力追赶、取得突破,填补市场空白。
同时,中国始终向世界敞开合作的大门。科研院所、产业集群、资本市场与国际企业在这里形成共生网络,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并行不悖,中国市场依然欢迎全球企业共享市场机遇,共建产业生态。这种开放包容的胸怀,既为中国的稳定发展注入了底气,也为全球产业链的稳定提供了“压舱石”。
回望半导体产业史,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摩尔定律精准驱动着芯片性能的指数级增长。然而,当下芯片制程的提升已经逼近物理极限,摩尔定律正在放缓,芯片产业的“天花板”日益浮现。未来的突破,愈发需要全人类汇聚智慧、协同攻关。历史与现实一再证明,开放包容、协同创新方为推动科技进步的人间正道,这正是中国芯片产业所坚持并践行的道路,也注定了我们必将在这场科技竞争中笑到最后。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