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烟管理办法》2022年即已正式施行,明确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产品,且禁止销售除烟草口味外的调味电子烟。记者调研发现,当下市面上虽不见果味电子烟售卖,但街头、餐馆等公共场所的吸食者并不少见,一些学生也成了果味电子烟的爱好者。果味电子烟禁而不绝,甚至有从大学蔓延至中学的趋势。
果味电子烟在线上隐秘流通
记者调研发现,在青少年群体中,吸食果味电子烟已成为一种“另类时尚”。“调味电子烟主要以果味为主,大家都有线上固定的购买渠道,或朋友介绍或自己上网搜索,可乐、荔枝、苹果……什么口味的都有,很好买。”陕西西安一位在校大学生向记者透露,“抽这个感觉酷酷的,身边很多同学都在抽,算是一种校园文化吧。”
经该学生介绍,记者通过微信添加了一个售卖果味电子烟的商家。该商家没有询问年龄、身份,一上来便发图推荐产品。其产品列表中,罗列着五花八门的电子烟型号以及“可可香草、金桔柠檬”等各种水果口味的烟弹。“烟油质量和口感有保障,很多老顾客长期购买,快递包邮全国可发。”该商家一边介绍一边晒出回头客购买的清单截图。
除了经熟人介绍外,记者在一些电商平台搜索“果味雾化器”“夏日多巴胺”等关键词,页面均弹出大量售卖果味电子烟的商家。“利用‘补口粮’‘弹空了’‘养生雾化器’等隐晦搜索词条在网上引流,聊天后加微信再进行线上点对点兜售电子烟,成了许多商家躲避监管的惯用伎俩。”陕西省烟草专卖局专卖稽查总队相关工作人员说,“很多商贩从上家直接快递发给买家,货不经手,交易隐蔽很难被发现。”
不仅如此,某些短视频平台评论区也逐渐成为非法销售电子烟的藏匿区。大量账号在留言中发布了草莓、西瓜、鲜花等表情符号。这些看似正常的回复内容,在吸食果味电子烟的消费者眼里,就相当于一个个销售“暗号”。
“果味电子烟销售在网上花样百出,很多在售的电子雾化器与电子烟极为相似。”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说,“电商平台往往严禁销售电子烟产品,但对其他打‘擦边球’的产品却默认甚至助推,平台监管仍有漏洞。”
非法电子烟形成黑色产业链条
一支果味电子烟成本约20元,转手就能卖到89元,短短两个月销售额近百万元。此前苏州警方破获的一起非法生产销售电子烟案,揭开了该黑色产业的冰山一角,暴利正驱使不少不法分子铤而走险。
——黑色产业链隐蔽性强。陕西省烟草专卖局专卖稽查总队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果味电子烟货源主要从以下途径流入:一些产品已经出口到国外,不法分子又从国外通过个人携带的形式,非法走私将其带回国内;有些电子烟明面是出口到国外,但通过虚假报关的形式将部分产品留在国内;还有一些地下黑工厂,直接或间接生产组装电子烟。
在销售环节,一些商家利用合法合规的电子烟售卖实体店做挡箭牌,暗地里却向顾客兜售果味电子烟。“想买果味的加我另一个微信号,随时买随时发货,全国可发。”一家电子烟商铺老板向记者透露,“我这个号开了一年多,就已经有近4000名顾客了。”
——吸食果味电子烟危害青少年身体健康。“很多青少年因为尝到的是各种水果味而忽视了电子烟的危害性,不知不觉染上烟瘾。市面上的果味电子烟,尼古丁含量大都在2%至5%之间,长时间吸食,会损伤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支修益说,果味电子烟中还含有铅、镍等重金属物质,长期摄入对健康危害极大。
记者了解到,果味电子烟不仅在大学生群体中较为流行,甚至有蔓延至中学的趋势。西安一位高中生告诉记者,只要不穿校服,在很多店铺都能轻易买到果味电子烟。
——“加料”电子烟或成新型毒品。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为了牟利,在电子烟中加入异丙帕酯等物质,让人一吸就成瘾。这种“加料”电子烟与吸食毒品无异,会对大脑和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2024年,福建省福鼎市警方破获了一起“加料”电子烟售卖案件,不法分子将含有异丙帕酯成分的烟弹多次售卖给未成年人,其行为构成贩卖毒品罪。
监管体系亟待完善
受访专家、相关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等建议,各方亟须协同发力,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管体系,斩断非法电子烟生产、销售链条。
一是细化电子烟管理相关法律法规。针对当前果味电子烟销售的隐蔽性和新型变种,有关部门需在《电子烟管理办法》基础上,明确将“雾化物成分与烟具组合使用”纳入监管范围,杜绝“合规烟具+非法烟液”的组合式违规。同时,严厉打击惩处非法生产销售果味电子烟的行为,提高违法成本。
二是完善跨部门协同管控体制机制,强化线上平台管理。针对非法电子烟从生产到销售环节的隐匿性强、流通广等特点,建议由烟草、公安、市场监管、网信、邮政等部门组建“电子烟监管专班”,实行线索共享、联合执法、案件会商机制。同时,有关部门要联合网络平台建立“关键词动态过滤库”,识别 “西瓜”“鲜花” 等暗号营销,运用大数据追踪“微商引流-微信交易-闪送配送”的闭环链条。
三是推动“电子烟危害”宣讲进校园,呼吁社会公众参与监督。教育、医卫、公安等部门应协作开发以“电子烟危害”为主题的警示课程,常态化纳入中小学健康教育体系。此外,升级12313举报平台,畅通举报通道,鼓励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广大群众收集线索并及时举报。
编辑:李星彤 校对:李晓龙 审核:涂伟
【声明】消费质量网未标有“来源:本站”的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是出于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致电028-86966184,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