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小红书等多个社交平台上,有一类自称“电子黄历”的博主迅速蹿红。他们以解读传统黄历为名,发布“宜忌事项”、生肖星座运势、穿搭颜色建议等内容,吸引人们关注。
有网友坦言,自己已习惯每天查看电子黄历,甚至因“穿错颜色”而心慌,将日常不顺归咎于未遵循博主建议,“感觉不跟着黄历穿衣服就会走霉运”。然而调查发现,卖货才是这些“电子黄历”博主的终极目的。
传统黄历是天文、历法与民俗等的融合。伴随网络平台而生的电子黄历,虽不能简单贴上封建迷信的标签,但的确也存在诸多乱象。一些博主对黄历的概念混淆、解读错误等频现;在视频中频繁推荐“改运”商品;部分博主还会展示“好运周边”,暗示观众“破霉运”需购买同款。更有甚者,打着解读黄历的幌子,将用户跨平台引流到“专属”粉丝群,而后兜售纸符等产品。显然,解读是假、带货是真,把传统黄历当作了流量变现、商业牟利的工具。
电子黄历之所以能够“应验”、长期招摇网络,背后并无特别的神机。一方面,不少博主瞄准的是用户的焦虑心理。看似解读黄历,实则满是话术和套路。用模棱两可的话术捕捉焦虑、诱导迷信、收割利益。即使真有用户感觉“灵验”,其实也多是某种巧合和自我心理暗示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有网络平台的推波助澜。平台为了流量宁愿睁只眼闭只眼,甚至默许、放任推荐逻辑频繁呈现此类内容。然而,如果任由电子黄历的乱象猖獗蔓延,不仅会误导广大用户,尤其是缺乏辨别能力的青少年,还会挤占优质信息的生存传播空间,破坏网络生态的健康发展。
需要清晰认识到,不少跨平台引流、卖货的电子黄历博主,其行为本质上就是打法律法规的擦边球,进行毫无科学依据的虚假宣传。互联网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核心枢纽,对此显然有不可推卸的治理责任。前段时间,网信部门依法查处了小红书等多个平台频繁呈现不良信息内容、破坏网络生态案件,要求各网站平台要履行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切实维护清朗网络空间。对于乱象频频的电子黄历,相关网站平台同样需要认真对待。
例如,优化健全电子黄历内容的审核与识别机制;又如,通过优化算法推荐增加优质科普内容供给,引导用户树立理性认知;此外,网站平台还应加强与监管部门、其他平台之间的沟通协作治理,明确细化电子黄历性质的基础上,让不良内容无处可躲,从根源上挤压其生存空间。
电子黄历乱象频现,绝不是可有可无、可大可小的现象,其关乎用户权益、平台价值导向,更关乎网络生态的健康发展。网站平台唯有主动履职、严格治理,才能遏制乱象蔓延,守护好清朗的网络空间。
林 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