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与中国就安世半导体出现分歧,到现在也一月有余了。这段时间,中方这边一直在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多次呼吁荷兰方面拿出诚意来推动问题的解决。
然而,荷兰方面似乎并没有什么动静。
日前,我国商务部在官网就以记者问答的形式,就这件事情的进展再度做出了回应。中方表示,自中荷就安世半导体问题产生纠纷后,荷兰政府至今没有展示出任何建设性的态度,采取实质行动来解决问题,反而多次不顾中方提出的合理诉求,最终导致安世中国无法正常生产,如今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已经陷入动乱当中,对此荷兰方面应当承担全部责任。
中方还强调,中方态度始终非常明确,也希望荷兰方面尽快以大局为重,找到建设性的解决办法。

(荷兰组阁进度缓慢)
其实,安世荷兰一边,对于这个问题也是非常着急的。
在中国商务部做出回应后,安世荷兰一边就在一封致客户的信函中表示,他们现在也无法确定中国工厂的芯片什么时候才能恢复,甚至还在另寻出路,试图寻找一些新的外部封装合作伙伴,同时扩建在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的工厂,但这些都需要时间,没个一年半载恐怕完不成。
那为何问题迟迟不解决呢?
其实,真正的问题,出在当下的荷兰政府这边。
这段时间,荷兰政府陷入了典型的“碎片化”僵局当中。
由于议会中没有政党能占据绝对多数,而组建联合政府,又需要多个政党进行艰难谈判。现阶段各个党派在移民等关键议题上立场尖锐对立,导致组阁过程异常漫长。在此期间,政府处于“看守状态”。
根据荷兰的政治传统,看守内阁主要负责处理日常政务,但是其权力受到了严格限制,无权做出具有重大争议或长远影响的战略性决策。而安世半导体的谈判,恰恰涉及敏感的技术出口、中资权益和地缘政治等,属于最需要政治决断的范畴,
此外,这种政治真空,也导致荷兰政府在谈判中立场僵化,缺乏灵活性。面对一个高度敏感且被美国施加外部压力的涉华商业纠纷,当前看守政府任何潜在的妥协,都可能被国内政治对手攻击为“对华软弱”。
所以为了避免在脆弱的政治过渡期引发新的政治风波,看守政府更倾向于维持甚至强化既有的强硬立场,而不是寻求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这也使得谈判代表难以获得必要的授权来打破僵局。

(安世半导体)
可以肯定的是,荷兰政府的拖延,并不仅仅是在处理一个外部问题,而是在放任一场不断升级的危机,而未来这场危机,将对荷兰乃至欧洲利益造成深远且不可逆的损害。
首先,从最直接的经济利益和产业竞争力来看,荷兰政府的迟疑,正在牺牲其最关键的客户和盟友,即欧洲汽车制造业。
安世半导体的芯片对于欧洲庞大的汽车产业而言,如同粮食一般不可或缺。随着谈判僵局持续,芯片供应不稳定甚至中断的风险与日俱增。这将直接导致欧洲汽车工厂的生产线减速或停产,造成巨大的每日经济损失。
这种局面会引发两个严重后果:一是欧洲汽车制造商为了保障供应链安全,将被迫加速寻找替代供应商,这本身就动摇了安世半导体的市场地位;二是这些承受着巨大压力的欧洲企业会将其不满和游说的焦点转向荷兰政府,指责其无能和不作为。最终,荷兰不仅将面临主要产业的抱怨,还可能因为处理不当而永久性失去欧洲伙伴的信任。
再从战略自主性和地缘博弈的角度看,拖延等于将战略主动权和时间拱手让给中国。就在荷兰政府举棋不定之时,中方却在稳步推进自己的计划。中国可以通过出口管制等措施,持续对安世半导体和欧洲汽车产业施压。更关键的是,如果中方提出的人民币结算方案因僵局而成为常态,将严重削弱欧元地位,同时增强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中的话语权。
可以说,荷兰的拖延反而为中国推动“去美元化”和构建自主供应链争取了宝贵时间。拖延越久,中国在技术替代上的进展就越快,届时安世半导体和荷兰手中的谈判筹码将大幅贬值。

(欧洲汽车产业将出现危机)
最后,一个无法在关键时刻处理重大商业纠纷的国家,必定会被视为高风险的投资地。这种信誉的损耗是无形但致命的,它将不仅影响半导体行业,更会波及荷兰其他所有依赖稳定、可靠营商环境的产业。
总而言之,荷兰政府把安世半导体问题当作可以暂时搁置的文件,但实际上它是一颗正在倒计时的经济炸弹。不作为带来的不是静止的等待,而是持续扩大的损失,最终付出代价的,必将是荷兰自身的经济繁荣和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