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中国商务部逐步放松对安世中国半导体出口管制、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的大背景下,全球车企面临的半导体供应链危机将有所缓解。11月8日,中方同意荷兰经济部派人来华磋商,要求荷方尽快提出实质性方案,停止干涉企业事务。安世半导体事件充满了太多的变数,甚至会对全球汽车供应链未来的布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撰文|张 弛、编辑|禾 子
安世半导体事件各方依然处于胶着状态,截至目前,尚未见到荷方在停止侵害中国企业合法权益和恢复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稳定方面的实际行动。
11月2日,安世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发布致客户公告函称,正式确认了荷兰安世半导体单方面决定自2025年10月26日起停止向位于东莞的封装测试工厂(ATGD)供应晶圆。11月6日,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对此进行评论, “中方本着对全球半导体产供链稳定与安全的负责任态度,已及时批准中国出口商的相关出口许可申请,并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努力促进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恢复供货。” 两天后,中国商务部再度发声,希望荷方表态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尽快实质性提出建设性方案并采取实际行动,从源头上迅速且有效恢复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稳定,以及停止用行政手段介入并干涉企业内部事务,推动安世半导体问题早日解决。
这起争端如果不尽快解决,将对全球汽车产业链产生不可忽视的冲击。

荷兰安世半导体声称切断晶圆供应系所谓的 “当地管理层近期未能遵守约定的合同付款条件的直接后果” 。不过,这个声明遭到了安世中国的强烈反对,并进行了全面的驳斥:安世中国完全不存在任何违约行为。荷兰安世口中的中国当地管理层近期未能遵守约定的合同付款条件,不仅是完全无中生有,相反,荷兰安世半导体目前还欠付东莞封装测试工厂的货款高达10亿元人民币。
荷兰总部断供,对于安世中国来说影响不小。毕竟安世中国东莞的工厂只是承担封装测试功能,其有赖于上游厂家源源不断供应晶圆。对此,安世中国并没有慌张,也在第一时间给出了解决方案:短期来看,安世中国目前已经建立起充足的成品和在制品库存,可以持续满足大客户直至年底乃至更长时间的订单需求;中长期来看,安世中国会重新寻找新的晶圆供应商,并完成相关验证,继续承担起向客户供货的角色。

从当下的态势来看,双方你来我往打的就是心理战,看谁会先绷不住,眨第一下眼睛。
目前来看,荷兰安世似乎做好了破釜沉舟的准备。安世中国的东莞工厂承担了安世全球80%的封装测试产能,如果东莞工厂无法向全球各大客户稳定供货,那么安世荷兰必然会违约。短期来看,荷兰安世要新建80%的封装测试产能基本不可能。可一旦违约,那么安世半导体必然会面临天价的赔偿,整个公司将濒临破产的局面。这么浅显的道理,安世荷兰必然心知肚明。但即便如此,荷兰方面依然做出了如此的决定,或许坚决要逼闻泰科技就范,交出安世半导体全球的管理权。

对于安世中国来说,暂时还能撑住,但从长远来看,可能依然会面临下风。安世东莞工厂虽然在安世全球的供应链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其职能上只是一家封测工厂,是整个芯片产业链的最后一环,技术含量相对最低。对于安世荷兰总部来说,其在海外再打造一个芯片封装测试工厂并不是一件难事,只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而无论是身处风暴中心的安世东莞封测工厂,还是安世中国或者闻泰科技,本身并没有安世荷兰总部那样的成体系的车载芯片研发能力。安世芯片研发体系是全球一体化的,包括核心设计平台、专利、IP库、EDA工具授权、技术路线规划等都由总部控制。安世中国更多承担的只有本地部署应用的职责,这和从零开始的源头开发有着天壤之别。
虽然未来和荷兰总部彻底闹僵,安世中国将不会再得到安世荷兰的芯片专利授权。届时,安世中国就需要对安世荷兰的技术推倒重来,自己另起炉灶来重新设计芯片。但安世中国的命运也并非完全被荷兰总部拿捏。安世半导体提供的并非是大算力高制程芯片,只是技术更为可靠成熟的车载芯片,而国内在这个领域早已经实现了技术自主。下一步,无论是找国内的晶圆企业给安世中国供货,还是和国内的其他车载芯片企业合作都会是安世中国以及其东莞工厂的出路。只不过,一旦局面演变成这样,安世目前的大客户们是否会认可安世中国全新晶圆的芯片,这需要打上问号。尤其是海外客户,是否还会把订单给到安世中国,存在比较大的变数。

安世半导体这次荷兰总部和中国封装工厂的纷争,再度给全球车企巨头们敲响了警钟。汽车是一个由数万个零部件组成的工业品,任何一个零件的缺失,都有可能让整车厂的生产线停产。为了在新的全球地缘政治情况下更好地进行经营,全球各大整车企业都有必要对自己的供应链重新进行审视:
首先,对于重要的且替代性不强的零部件,一定要增加备货量,建立战略库存。车载芯片最大的问题从来不是技术门槛高,而是车规级芯片需要经历一个长周期且较为苛刻的试验认证历程。如果在没有完成认证的情况下,贸然使用第三方芯片,一旦后期被证明到无法满足车规级要求,那么不仅是需要付出大量的成本进行召回,而且将极大地损害企业的声誉。

其次,在产品开发初期,尽可能选择两家供应商,降低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以安世芯片为例,如果在最初产品开发的时候,整车企业可以在其他诸如英飞凌、罗姆ROHM、安森美ON、士兰微、华润微等芯片公司同时定点了技术参数接近的芯片,并让两家供应商的产品都走完整车开发过程的所有试验和认证流程。那么后期在安世出现供应危机后,可以立即进行切换。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分散,不仅是供应商的分散,也是生产产地的分散。避免由于出现地缘政治的冲突,使得多个方案同时面临制裁的可能。

而对于中国自主品牌车企而言,要坚定走出舒适圈,给本土芯片企业更多的机会。安世半导体的案例提了个醒,中国汽车工业要建立自主可控的供应链,要增强供应链的安全性和韧性。
点评
安世荷兰总部和安世中国是否能破镜重圆?在中国商务部松口安世中国芯片出口的情况下,荷方与安世荷兰总部依然没有实质性的行动,为这起争端的未来蒙上一层阴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如果荷方继续采取如此决裂的做法,短期内将对全球汽车产业产生不小的冲击波,甚至引发一些跨国车企的部分工厂停摆,一时将多败俱伤,规则的破坏者也并没有捞到任何好处,安世荷兰总部将背负全球骂名,甚至会让安世倒下。同时,这也让全球汽车产业链面临巨大的考验,车企该如何布局才能避免这些无妄之灾?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