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6日,当脑极体团队走在深圳会展中心的人潮中,我们不禁感叹,中国消费还是迎来了它真正的崛起。
这一天是2025消费电子创新大会(CEIC 2025)开幕的日子。这场以“新电子・新体验・新消费”为主题的消费电子展会,有来自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家科技企业和超过2000个科技新品参展。根据官方统计数据,展会三日观展总人数高达5.22万人,其中来自海外54个国家和地区的参会嘉宾及国际买家近1000人;线上直播观众人数超过1000万人。而我们的亲身感受是,现场绝对堪称人潮汹涌。当我们关注到一个展品或活动,想要回头去看看的时候,经常因为被人流推着向前而无法行动。

从这一天所感受到的极致热情回头看去,是中国消费电子事业漫长而孤独的远征。曾几何时,中国消费电子是低端、组装、产业链单一的代名词。被认为是空有销量,没有技术的“空壳产业”。但今天,我们已经掌握了全栈化的消费电子核心技术;开始在AI、超高清、万物互联等领域引领变革;曾经远渡重洋想要展示自己的中国品牌,如今相聚在自家门口。这些因素,浓缩在了CEIC这个属于中国的消费电子顶级展会中。所以,我们想要透过数千件展品,去追问一个关于CEIC更底层的问题:中国消费电子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CEIC又如何将这些变化释放出来?
迎着深圳的艳阳,我们似乎看到了中国消费电子的颜色。那是风浪里的红。

1974年,合肥无线电二厂用手工焊接的方式,生产出了“黄山牌”黑白晶体管电视机。这件事后来被视作中国消费电子产业的开端。在随后的五十年里,中国消费电子驰骋于每一轮市场热潮。通过电视、白家电、家用电脑、智能手机的一次次风口积蓄能量,走向世界。
2014年,当全球智能手机单季出货量超过惊人的3.5亿台时,中国也顺势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消费电子领域走出了一个个影响力遍及全球的中国品牌。这个领域的发展,帮助中国建立了全球最完善的数字化产业链。可以说,我们用数十年的时间,才终于挤上了消费电子这张牌桌。
但即使成功如此,中国消费电子在高速增长下依旧留有大量原始问题。比如中国消费电子的产能巨大,品牌众多,但核心技术积累却非常薄弱。对存储芯片、高端处理器、底层软件与通信技术等有着严重的进口依赖。另一方面,中国消费电子普遍缺乏从0到1的基础创新,而更多是进行来料加工、零部件组装的产业模式。更多时候是在争性能参数,比降价幅度,拼产量规模。技术瓶颈、供应链不稳定、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挑战,让中国消费电子的远征如同碧海孤帆,足够悲壮,却也略显脆弱。

当中国消费电子跨过五十年的漫长周期,一个巨大的变革机会出现在眼前:全球科技的逆全球化,加速了中国科技走向自立自强的脚步。掌握核心技术成为国策根本,消费电子这个核心领域自然也不例外。与此同时,AI技术带来了从底层重构绝大多数消费电子产品逻辑的机会。中国核心技术,遇上全球AI变局。二者相加,让中国消费电子有机会从产能与价格驱动,走向底层创新驱动的新范式。这一次,我们不仅要挤上牌桌,还要重新定义牌局的游戏规则。
这种宏观变局浓缩在“展会”这个端口,就呈现出了这样一幕:中国消费电子品牌每年要参加数量众多的全球展会。但这些展会上,我们还是要按照别人的安排展示自己。这意味着这些展会都无法精准、完整展现出中国消费电子产业范式变革这个核心命题。
既然别人的展会已经不足以容纳我们的内容,那就不妨自己重头打造一个。
CEIC 2025应运而生。它的底色是属于东方的红色,填补消费电子领域的三大空白。

CEIC填补的第一重空白,是技术层面深度创新的空白。以往我们认为中国消费电子的核心是来料加工与组合安装,但很难真正触摸到基础与源头层面的技术创新。久而久之,大家也更习惯在展会上看到琳琅满目的消费电子新产品,而不是具有变革意味的消费电子核心技术。
这种态势在CEIC 2025当中得到了深刻的扭转。虽然这里的产品展示依旧丰富,但同时CEIC也在深挖作为创新源头的核心技术,并且深度解读这些核心技术的实现逻辑与产业化路径。一方面为源头创新打开更加可观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让全球看到了中国消费电子由产品组装走向源头创新这一深刻转型。

在CEIC上最能代表这一领域成果的,毫无疑问是AI与消费电子的立体融合。此前,国家部委通过了《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明确提出推动端侧AI普及,要求2030年AI终端渗透率超50%。AI技术正在消费电子领域快速增长,进而驱动相关网络、计算、存储,以及软件交互形态的整体更新。智能体等AI应用形态,也为消费电子产品展开了全新的想象力。在CEIC 2025上,我们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消费电子产品都在展现与AI的深度融合。其规模之大,种类之繁,水平之高,应该是目前阶段全球范围内都难以复现的。
另一方面,由中国科技产业打造的底层核心技术,也在消费电子领域展露出长足的进步。比如在这一届CEIC当中,星闪可谓是大放异彩。来自不同企业,不同领域的星闪+消费电子产品协同亮相。华为预告了“全球首款支持星闪音频技术的无线耳机 HUAWEI FreeBuds Pro 5 将在本月上市,它将领启下一代无线耳机极致静享体验”。同时也能看到业界首款基于星闪的智能开关柜等全新星闪产品接连亮相。透过这些我们可以清晰得知,类似星闪这样在中国科技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核心技术已经走向了全面产业成熟,渴望了数十年的消费电子“源头创新”已经不再遥远。而CEIC 2025仅仅是这一变化的开端,根据相关预测星闪到2030年将带动全球10万亿美元的产业规模,成为AI时代新的基础设施。
AI核心技术+中国核心技术,这个组合正在为消费电子的跨世代变革涂上鲜艳的未来之红。

消费电子产业正处在迭代发展的关键期,大量新技术、新交互、新产品形态涌现出来。而过快发展的消费电子技术,客观上会存在与消费者感知之间的距离感。这就是CEIC填补的第二个空白:全新消费电子技术与用户感知之间的代差。
消费电子是属于普罗大众的科技宴席,这一领域的科技创新必须与消费者保持亲密无间,但酒香是怕巷子深的。想要让大众以最高效率感知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美好,就需要打造有趣的体验形式,集中的展示空间,以及足够真诚的沟通方式。这正是我们在CEIC 2025上所看到的另一重风景。

比如说,鸿蒙在今天已经可谓家喻户晓。但在CEIC现场可以发现,相当大一部分用户对鸿蒙给消费电子产品带来的具体改变了解不多,更多只是知道它是华为手机所用的操作系统而已。而在CEIC 2025当中,参观用户可以了解到全新的鸿蒙系统能力,并直观体验到丰富多样的鸿蒙产品。比如HarmonyOS 6开放了鸿蒙智能追焦、鸿蒙智能体、AI防窥保护、3D影像等能力,让现场观众理解了鸿蒙不仅可用,而且好用的真实发展阶段。在智能终端区内,用户可体验到华为鸿蒙6全系产品,包括电视、电脑、平板、手机和穿戴设备五大类终端。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是鸿蒙6全系产品的全球首次集中展出。透过展示,用户能够体验到鸿蒙如何实现不同终端的无缝协同,将手机导航流转至车机,实现平板内容实时同步到电脑等。由此一来,鸿蒙设备就不再是抽象的概念,或者用户需要费心费力了解的产品。它们的真实体验,以及展会现场的真实交流,会让用户感知到鸿蒙的诚意与决心。
这样的沟通累计起来,就在中国消费电子创新与大众感知之间,涂上了一层亲密无间的红色。

在消费电子的产业变局当中,不仅企业与大众用户之间需要建立全新联接,企业与企业之间也需要搭建新的生态合作关系。传统意义上的消费电子产业,供应链合作模式较为单一,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较为粗放。但在消费电子全新产业范式的建立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作模式与协作价值更加多元,这也就要求搭建具有群体性创新能力的全新消费电子产业生态。
为了填补生态协同的空白,CEIC 2025采取了非常多样的生态协作促进方法,这在全球消费电子展会当中也是罕见的。

具体而言,CEIC的主办方汇聚了6大国际标准组织,其中包括国际星闪无线短距通信联盟(iSLA)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联盟(UWA)世界无线局域网应用发展联盟(WAA)全球智慧物联网联盟(GIIC)全球计算联盟(GCC)全球固定网络创新联盟(NIDA),以及提供服务的深圳市共熵产业与标准创新服务中心(Comentropy)。这六大联盟从计算、网络、超高清等基础技术领域推动着消费电子的产业升级与全新标准凝聚,从而为消费电子产业凝结生态协同提供底座支撑。
CEIC 2025采用了“展、会、节”联动的模式,从多方位激活产业生态。在现场,我们探访了CEIC期间举办的“星闪杯”应用挑战赛全国总决赛同期举行。这一赛事聚焦星闪带给开发者的全新机会,吸引了大批开发者参加。在智能家居、AI机器人等领域深度挖掘了星闪的可能性,其中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星闪能力。

在投资领域,CEIC 2025举办了创新“碰投会”,邀请了十余家投资机构参与到创新型消费电子项目当中,为高成长项目搭建高效、精准的资本对接通道。
在产业标准化层面,CEIC 2025期间推动了多项核心技术标准的建设与传播。比如展会期间的菁彩音乐节,融合国乐与科技元素,依托全球首个基于AI技术的音频编解码标准菁彩声Audio Vivid,打造三维声场沉浸式体验。在其背后,是中国超高清在视频、音频领域标准化的全面成熟,全球超高清的“中国模式”正在成真。

开发者赛事、产业论坛、投融资对接、产业标准推进,这些生态发展推动举措都还只是CEIC对消费电子产业生态促进的几个分支,面临历史性的产业变局,消费电子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厂商与开发者更需要找到彼此,携手创新。CEIC为找寻与合作提供了舞台,为消费电子变局填补了一抹携手同航之红。

参加CEIC 2025带给我很多感想。其中最基本的一点是,我能清晰地感知到中国消费电子产业真的迫切需要一个符合产业变革规律的展示空间,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
提起消费电子展,绝大多数科技从业者与开发者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每年1月在拉迪斯维加斯举办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多年以来,我亲眼见证了中国企业走向CES所经历的复杂的变化。最初,中国品牌千方百计走向CES,甚至在大洋彼岸不断刷新着展台展位、传播声势的上限。但在中美科技摩擦爆发之后,中国品牌在CES参展的阻力越来越大,困难越来越大。诸多参展商都告诉我那个阶段非常煎熬。再到后来,中国消费电子的诸多核心技术走向成熟,对未来的定位愈发明确。这时CES的框架仿佛已经不能装下中国消费电子的能力与期待,再去那里也会感觉意兴阑珊。

当中国消费电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熟与引领,或许我们必须具备重塑一切的决心与耐心,展会也是其中的关键一环。与其把展示自己的希望放在远隔重洋的他乡,在别人的框架中游移不定,不如干脆一切都自己来。风由我定,路由我走。在科技领域的方方面面,我们要开始习惯自己决定一切。
今年3月,深圳设立了50亿元人工智能终端基金与10亿元网络与通信基金,重点投向消费电子产业链。在中国科技自立自强最佳时机,在深圳这片消费电子热土上,在重新定义游戏规则的关键契机里,CEIC应运而生,一树红花照碧海。
最近,伴随《沉默的荣耀》等热播剧,传唱几十年的《珊瑚颂》又在社交媒体上流行了起来。这首歌的歌词形容中国消费电子的变化,倒是十分贴切:
“云来遮,雾来盖,云里雾里放光彩
风吹来,浪打来,风吹浪打花常开”。
中国消费电子,面前有云,有雾,有风,有浪,也因此红得分外分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