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此通知一出,迅速在市场上掀起波澜,直接导致3C认证的充电宝快充协议IC(Protocol IC)和电源管理IC(PMIC)紧急加单,这背后折射出的是行业发展的诸多深层次问题。
3C认证,即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是中国政府为保障消费者人身安全、规范产品质量,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的产品合格评定制度。
自2002年5月1日起实施,首批纳入认证目录的产品就包含电路开关、小功率电动机等电子产品相关品类。
但从政策层面来看,充电宝的3C认证要求并非从一开始就存在。
2023年3 月 16 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对锂离子电池等产品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的公告》(2023 年第 10 号),明确自2023年8月1日起,开始对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移动电源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管理,并设置了一年的过渡期。
直至2024年8月1日起,未获得CCC认证证书和标注认证标志的相关产品,才被禁止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
在此之前,市场上流通的充电宝缺乏3C认证并不违反当时的政策规定,这就使得大量未经3C认证的充电宝能够在市场上正常生产与销售。
3C认证是判断充电宝是否符合安全标准的重要参考,非认证产品在运输途中,受颠簸、温度变化等因素影响,故障风险更高,对航班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机场管制政策如同一记重锤,直接改变了充电宝市场需求结构。
消费者为满足出行需求,避免在机场因充电宝不符合规定而造成不便,纷纷倾向于购买符合3C认证的充电宝,这使得这类产品市场需求呈爆发式上升。
市场反馈也显示,自民航局通知发布后,各大电商平台上符合3C认证的充电宝销量大幅增长,某些品牌的3C认证充电宝一度断货。
为保证供货,生产企业紧急增加快充协议IC和电源管理IC订单。快充协议IC负责管理充电宝与充电设备间的通信和功率传输,保障充电效率与安全。
不同品牌的电子设备往往采用不同的快充协议,快充协议IC需精准识别并匹配,确保充电过程高效稳定,避免因不兼容导致的充电慢、发热等问题;电源管理IC则精准控制充电宝内部电池充放电、电压转换等环节,对延长电池寿命、保障充电安全起着关键作用。
这两类芯片作为充电宝核心部件,其质量直接影响产品性能,在市场需求急剧变化时,自然成为了紧急加单的重点对象。
从产业角度看,此次紧急加单为芯片生产企业带来了复杂的局面。短期内,订单量的大幅增加,确实能提升企业营收,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现金流。
一些专注于生产充电宝芯片的企业,近期订单量相比以往增长了数倍,企业生产线全开,全力满足市场需求。
但从长远看,芯片行业竞争激烈、技术更新快,企业在扩大产能的同时,需持续创新,以应对国内外同行竞争。随着市场对充电宝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如更高的充电效率、更长的电池寿命、更安全的充电过程,芯片生产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研发资源,不断优化芯片性能和功能。
此外,原材料价格波动、供应链不稳定等问题,也给企业生产交付带来一定压力。
芯片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如硅片、光刻胶等,价格受国际市场供需关系、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影响,波动频繁。若原材料价格上涨,将直接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压缩利润空间。
此次事件暴露了中国电子产业链长期存在的“重规模轻质量”发展模式弊端。
以充电宝芯片为例,虽然中国芯片企业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定份额,但产品同质化严重,80%的企业集中在中低端领域。当市场需求转向高质量产品时,企业研发能力不足的问题便凸显出来。
机场管制引发的芯片紧急加单,不仅是安全政策与市场需求的碰撞,更是中国电子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缩影。
在这场变革中,企业需摒弃“赚快钱”思维,建立以技术和质量为核心的竞争力;监管部门则需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完善政策配套措施,避免“一刀切”带来的产业震荡。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 3C 认证产品不仅是保障自身安全,更是推动行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