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基准性:反映金属在自然状态下的腐蚀倾向
- 定义与形成机制:
- 自然电位是金属埋入土壤后,在无外部电流影响时自发形成的腐蚀电位,由金属表面阳极区(氧化反应)与阴极区(还原反应)的混合电位决定。其数值反映金属与介质(如土壤、水溶液)的电化学作用强度,负值越大表明金属越易失去电子发生腐蚀。
- 典型范围:
- 有涂层埋地管道的自然电位通常在 -0.4~0.7V CSE 之间,雨季土壤湿润时可能偏负至 -0.55V CSE。例如,钢铁在中性土壤中自然电位为 -0.5~-0.7V CSE,负值越大腐蚀倾向越低。
- 应用价值:
- 自然电位是阴极保护系统的基准值,通过对比保护前后的电位变化,可判断保护系统是否有效激活。例如,若保护后电位负移至 -0.85V CSE 以下,说明阴极保护已生效。
2. 环境敏感性:受材质、土壤条件及含水量影响显著
- 材质影响:
- 不同金属的自然电位差异显著。例如,铝在土壤中的自然电位约为 -0.6~-0.8V CSE,而锌约为 -1.0~-1.1V CSE,这与其在电化学序列中的位置相关。
- 土壤条件影响:
- 土壤电阻率、含盐量、pH值等直接影响自然电位。高电阻率土壤(如沙土)中,自然电位可能偏正(如 -0.3~-0.5V CSE),而低电阻率土壤(如黏土)中可能偏负(如 -0.6~-0.8V CSE)。
- 含水量影响:
- 土壤含水量增加会降低电阻率,使自然电位偏负。例如,雨季土壤湿润时,管道自然电位可能从 -0.5V CSE 降至 -0.6V CSE。
3. 测量规范性:需严格遵循操作流程以消除干扰
- 测量条件:
- 测量自然电位时,必须确保阴极保护系统处于断电状态,且已断电足够时间(通常建议 2小时以上)以消除外加电流影响。若管道附近有杂散电流(如直流轨道交通、高压输电线),需进一步延长断电时间或采用动态测量法。
- 测量设备:
- 使用参比电极(如饱和硫酸铜电极 CSE)和数字万用表,参比电极需插入土壤中 管道上方1米左右,并保持与土壤良好接触。例如,在储罐底板检测中,参比电极需插入罐底下方 0.5~1米 深处。
- 数据记录:
- 需记录测量时间、位置、自然电位值及环境条件(如土壤湿度、温度)。例如,某长输管道项目在干旱季节测得自然电位为 -0.45V CSE,雨季降至 -0.58V CSE,为后续保护参数调整提供了依据。
4. 动态评估价值:结合保护电位判断保护效果
- 保护电位对比:
- 阴极保护系统投运后,检查片的电位应负移至保护电位范围(如钢铁在土壤中需 ≤-0.85V CSE)。若保护后电位未达标,说明保护电流不足或分布不均。
- 极化状态评估:
- 通过对比自然电位与保护电位,可计算极化值(如 ΔE = E保护 - E自然)。若极化值 ≥300mV,说明保护效果良好;若极化值不足,需调整保护参数。
- 长期监测意义:
- 定期测量自然电位(如每年一次)可监测土壤环境变化对腐蚀倾向的影响。例如,某化工园区管道因土壤酸化,自然电位从 -0.5V CSE 逐年偏负至 -0.7V CSE,提示需加强阴极保护或防腐层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