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揭秘:美国对华发动港口暗战,比芯片封锁更危险的战略浮出水面
就在全球还在关注半导体领域的激烈交锋时,美国政客已经悄悄将战场转移到了海上。据英国《金融时报》最新报道,美国政府正在暗中实施一项比芯片制裁更隐蔽的计划——通过掌控全球重要港口,试图切断中国海上贸易的关键通道。这种利用国家力量干预正常商业运作的手段,简直像是现代版的海盗行为。
历史总是不断重演。上世纪80年代,当日本半导体行业蓬勃发展时,美国通过广场协议和东芝事件对其进行打压。如今,面对中国在全球152个港口投资项目中的布局(美国智库CSIS数据),白宫又搬出了类似殖民时代的炮舰外交策略。从施压李嘉诚低价出售欧洲港口资产,到胁迫韩国转移造船业产能,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实际上是在用经济手段打压竞争对手,暴露出其输不起的心态。
讽刺的是,美国本身就是全球化最大的获利者。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正是通过控制欧洲港口巩固了美元的国际地位。如今中国参与建设的比雷埃夫斯港、科伦坡港等港口,年集装箱吞吐量增长超过15%(国际港口协会数据),却被美国污蔑为安全威胁。这种双重标准连《经济学人》都看不下去了,评论道:中国建港口就是'扩张',美国控制航道却成了'维护自由航行'。
深入分析美国的港口围堵策略,可以发现三个阴险的招数:第一,对中国船只收取高昂的停泊费(传闻每次高达150万美元),增加物流成本;第二,模仿荷兰ASML光刻机的做法,在港口设备中设置技术壁垒;第三,效仿北溪管道事件,以安全审查为名强行夺取中资港口经营权。这种将商业设施武器化的做法,比冷战时期的苏联还要肆无忌惮。
但美国的计划恐怕难以得逞。当年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没能困住英国,如今中国也有自己的应对之策:中欧班列已开通78条线路,陆路运输占比提升至27%(国家发改委数据);泰国克拉运河、尼加拉瓜运河等替代方案正在研究;中国造船厂还手握全球46%的订单。历史证明,封锁往往适得其反——当年英国用航海条例限制荷兰,反而促使荷兰建立了更强大的贸易网络。如今美国的封锁只会加速全球去美元化进程。
当巴拿马运河为中国船只扩建船闸,当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吞吐量逆势增长23%,历史正在给美国上生动的一课。这种19世纪的殖民思维,在当今多极化的世界注定失败。现代海运贸易不是零和博弈,而是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封锁中国船只,等于让全球供应链陷入混乱。就像2008年美国制裁中兴却重创硅谷一样,在全球化时代,没有人能在破坏他人利益的同时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