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C在“文明之鹰2025”演训中并不是靠机体外形的隐身能力躲开敌人,而是通过电子战手段配合空警-500的态势指挥,干扰、欺骗并引导对方的探测系统,短时间内“关掉”对手的眼睛和耳朵,从而实现一种不依赖隐身外形的隐蔽通行效果。也正因为如此,当编队贴着美军航母战斗群边线穿越红海时,美方看似没有反应,实情更像是“看不清”而不是“没看到”。
今年4—5月,中埃两国在埃及卢克索组织联合训练。中国派出的编队包括五架运-20系列(含运油-20)、四架歼-10C、两架歼-10S、一架直-20,以及作为指挥和态势中心的空警-500。编队从西北方向起飞,翻越喀喇昆仑山脉,途经阿联酋短暂停留后抵达卢克索,近7000公里的一次跨地域远程投送与保障,考验的是体系运作和后勤支撑能力。
按理,美军“杜鲁门”号航母战斗群在红海部署时,其预警与防空网应能发现异常动向,但当时并未对外说明歼-10编队的行动。结合训练细节看,空警-500负责整体态势感知与指挥,歼-10C则用自己的电子战设备压制和迷惑对方雷达与航电,制造大量虚假信号,让对手雷达屏幕上出现“假目标”和“烟花式”的杂乱回波,短时间内让对方无法做出准确判断,从而确保编队安全穿越。
训练强度和内容都很扎实:18天内完成了制空作战、空中加油、压制防空、战场搜救与混合编组等科目。运油-20对埃及米格-29实施了规范的空中加油,流程和参数都符合标准;中埃混编飞越金字塔上空,空警-500、运油-20、歼-10与米格-29同框出现,这样的画面既具有象征意义,也是真实协同能力的展示。
这次远航可以看作一次“长链路”能力的里程碑:从高原到近海,从沙漠到绿洲,不同的气候、地形和空域规则对运输、加油、指挥和作战保障都提出了挑战。运油-20扩展了空中续航和任务半径,空警-500提供全局指挥,歼-10C和歼-10S既承担训练任务又检验战术配合,整体体现的是体系化作战能力——现代空军的核心所在。
从战略角度看,这也反映了现实逻辑:不以霸权为目的,但海外利益增多,海上通道安全、人员保护和人道救援都需要靠硬实力支撑。战机能飞到哪里,维护和平与稳定的能力就能延伸到哪里,这是必须具备的现实能力。
装备选择上,埃及空军现有机型包括大量F?16和米格-29,阵风虽有订单但交付不足且价格昂贵。埃及需要一种性能可靠且价格适中的战机,歼-10CE正好契合这种需求:性价比与实战适配性使其成为可能的选择。巴基斯坦和其他国家的实战化演训也显示了歼-10系列在多国训练中的适应性,这为埃及飞行员亲自登机试飞并体验座舱与航电留下了良好印象。
技术层面上,这次行动说明了电磁频谱控制在现代空战中的重要性:以往侧重于外形隐身,现在还要看谁能中断对方的信息链。联训中歼-10C与预警机配合,在电磁频谱上制造的干扰效果,确实能在短时窗口内打乱对方判断,这更像是在接近实战环境中检验体系成熟度,而不是单纯的炫技。
与此同时,电磁战的威力要求高度的纪律与规则意识:对外信息披露需克制,技术保密和行动合规必须严格。此次训练的披露节奏恰到好处,既展示能力又避免过界,引发不必要的外交误会或冲突。
总体来说,歼-10C“能见你、你暂时看不见”的能力,不是让对手永远丧失感知,而是争取关键的时间窗口,掌握先手,让己方武器和战术有发挥空间。现代空战更讲究体系协同:单机能耐重要,但更不可替代的是体系之间的互锁配合——空警-500是“眼睛”,运油-20是“血液”,地面保障是“骨架”,这些要素合在一起,才能把编队安全送出并带回。强军的目标是守护,而不是炫耀;无论是电磁频谱控制还是远程投送,其最终目的都是让合作更顺畅、风险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