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安世半导体单方面宣布停止向中国东莞封装测试工厂(ATGD)供应晶圆,这场突如其来的断供迅速在全球产业链掀起巨浪。事件的导火索早有铺垫,此前中国对安世半导体在国内工厂生产的芯片实施出口限制,荷兰政府则在9月底以“担忧技术转移”“治理缺失”为由,强制从中国闻泰科技手中接管安世控制权,罢免中国籍CEO张学政,双方矛盾已到临界点。荷兰方给断供找的理由是“当地管理层未能遵守合同付款条款”,但安世中国直接反驳这一说法无中生有,还指出荷兰安世欠付ATGD的货款已达10亿元人民币,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控制权与运营权博弈的总爆发。

断供的影响来得比预想中更快更猛。本田海外工厂率先因缺芯停产,这座年产20万辆汽车的工厂瞬间停摆,日产紧接着透露库存仅能维持到11月第一周,Stellantis不得不紧急成立应急小组应对危机。全球汽车业陷入恐慌不是没有原因,安世半导体作为全球功率半导体龙头,2024年位居全球功率分立器件营收第三位、国内首位,其小信号二极管/晶体管、ESD保护器件等细分领域出货量全球第一,车规级Power MOS更是全球第二。芝能汽车创始人陶冶的分析很直白,安世生产的组件负责车身控制模块、LED照明电源管理等基本车辆功能,哪怕一颗成本仅0.1-1美元的分立器件缺失,整车都无法下线。
分销商的处境直接反映了市场恐慌程度。威雅利明确表示“安世无货”,到货时间完全不确定;中电港短期货源还能通过香港渠道维持,和大客户签了长期协议控价,但长期只能看中荷谈判结果;商络电子因为依赖度低且储备了替代产品,日子相对好过些,可谁也忘不了安世产品线曾是其销售额同比增长超50%的核心动力。更夸张的是市场价格波动,中国出口管制后,部分安世产品从几分钱暴涨到2-3元,涨幅超过10倍,这背后是安世在二极管和分立晶体管等关键汽车分立元件市场约40%的市占率带来的垄断底气。
就在全球产业链乱作一团时,各方势力的态度开始分化。安世中国率先拿出应对方案,宣布成品及在制品库存充足,能支撑订单到年底甚至更久,同时启动多套预案加速新晶圆供应源资质认证,计划2026年实现无缝衔接。欧盟的立场转变最耐人寻味,初期还默许荷兰断供的“自家人”姿态,随着本田等车企停产,终于意识到汽车产业这个“命根子”可能受损,迅速转为“劝和”。欧盟贸易与经济安全官员谢夫乔维奇公开表示事件“事关重大,或波及全球”,承诺必要时协助中荷沟通,生怕供应链混乱烧到自己身上。
最具戏剧性的当属美国的“退场”操作。前期还在煽风点火,推动荷兰在半导体领域对华施压,满口承诺会与荷兰共同行动。中美在吉隆坡、釜山会谈达成部分共识后,美国立刻宣布中国恢复对美出口汽车芯片,自己率先拿到“豁免权”,毫不犹豫地退出混战,把荷兰晾成了“孤家寡人”。这种做法与其一贯的行事逻辑如出一辙,无非是把盟友当棋子,自家利益才是第一位。

中国官方的应对则展现出张弛有度的节奏。10月4日先对安世半导体在华工厂及分包商实施出口管制,11月1日又宣布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促进安世中国恢复供货。商务部的表态更是直击要害,指责荷兰政府不当干预企业事务、升级供应链危机,要求荷方承担全部责任,明确表示中方会坚定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这场风波的本质远不止企业层面的控制权争夺,更是中美欧在半导体产业的地缘政治博弈。安世半导体70%的欧洲产晶圆要依赖中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工厂封装测试,这种全球化分工下的相互依存,本是各方共赢的基础,却被荷兰政府的政治操弄打破。欧盟汽车制造商协会的报告早就指出,车企能找到安世的替代厂商,但切换供应商的时间根本赶不上库存消耗速度,车规级芯片18到24个月的AEC-Q质量认证流程,让短期替代成为泡影。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更警告,断供影响可能超出汽车行业,波及发电机、工程机械等多个领域。
荷兰恐怕到现在都没想明白,自己盲目跟随美国站队,最终换来的是什么。既没真正伤到中国,反而逼得安世中国加速与国内晶圆厂对接,推进供应链国产化,客观上加速了中国半导体供应链自主化进程。美国则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所谓的“盟友关系”有多脆弱,这种只求利己的做法,只会不断消耗其盟友信任。

全球产业链的韧性在这场风波中经受了考验,但也暴露了地缘政治带来的巨大风险。安世事件给所有国家敲响了警钟,全球化时代的供应链从来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断供”这把刀砍向别人时,也必然会伤到自己。荷兰的教训足够深刻,把政治博弈凌驾于产业规律之上,最终只会沦为地缘棋盘上的弃子。而中国在这场博弈中展现的产业韧性和应对智慧,让世界看到了供应链稳定锚点的真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