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企业带着诉求而来、带着后续合作意向而归,电商平台为“出口转内销”组织专班,把脉外贸企业的个性化需求……4月29日,在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一场“小而精、专而实”的“蓉产蓉造”外贸优品供需对接中,政企高效交流、供需精准对接。
“破局探索”出口转内销
“两个市场空间总比一个大”
四川奥特丝纺织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棉、丝绸、麻等天然纺织品生产,出口占比近80%。公司副总经理代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主动以变应变,不少外贸企业重新审视国内市场的价值,“我们期待能通过出口转内销和拓展新兴市场,打开新的局面。”
要实现出口转内销,企业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如何对接国内渠道的问题。而这些挑战既来自线上和线下,也来自B端和C端。
“以往我们出口欧美市场,服装以大码为主,转向国内,设计、产线都要调整。”代娟告诉记者,公司正积极强化品牌IP,并在国内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很期待能通过交流,强化平台、商超等内销渠道,并根据市场反馈持续优化产品线。”一样在抢抓国内市场机遇的还有成都蓉厨食品(蓉城老妈)科技有限公司。
其公司总经理周正东提前“预习”了对接会上的电商平台和商超企业。很快,在对接会上,他就迈出了拓内销的“对接第一步”。“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两个市场空间总比一个大。7月我们将落成新车间,并会加快布局盒马、山姆等商超渠道体系。”
出口转内销,“转”是第一步,而“销”则是关键一步。从“转”到“销”,需要更多的政企协同,双向奔赴。
“自4月12日公布外贸转内销企业的对接信息后,我们陆续接到近300个电话,都进行了沟通洽谈。”成都红旗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总监牛灏表示,目前,红旗连锁已在总府店、会展店等100家门店设有外贸优品专柜,后续还将逐步在上千家门店设专柜。“我们留意到,会上有外贸企业带来川味调料、纺织品等商品,很适合线下商超销售,之后我们将积极对接,让适销的外贸商品快速上架,帮助外贸企业打通内销通道。”
“出海”开拓新兴市场
以政策赋能坚定企业发展信心
“现在国际市场风云变幻,一些企业遇到了暂时的困难,我们有强大完备的制造业基础,也有全球最大的需求市场托底,通过内外贸相结合的发展策略,相信我们的外贸企业一定会驾驭风浪,走得更好。”在成都市外贸发展协会秘书长姚正毅看来,面对传统市场的不确定性,要多关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开拓新兴市场,看到国内消费市场提质升级的变化,积极布局内需市场。
多元化市场,一样有广阔市场和机遇。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成都大力开展“蓉品出海”行动,1-3月,具有自主品牌的“蓉产蓉造”商品出口额达166.2亿元,同比增长28%;2000余家成都企业参加专业展会、供需对接等活动73场次,达成意向订单超40亿元,“蓉品”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还在持续提升。
“希望广大外贸企业坚定发展信心。”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企业要拓展多元市场,紧跟市场的变化,利用参加经贸活动、展览展会的机会多去东盟、中亚、非洲这些新兴市场找订单、抓抓机会,“另一方面,要强化品牌意识,注重品牌培育和推广,立足优势、做精产品,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度。”政策越细致越灵活,才越有可能让外贸企业“软着陆”。
近期,商务部开启“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商务厅出台稳外贸“9条”……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称,之后将进一步梳理现有政策,确保现有各项支持政策快速落地,并尽快研究出台更加精准、更能针对企业痛点的政策措施。“同时,我们将搭建交流平台,常态化开展类似的精准对接活动,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需求,定制化组织,为企业创造更多务实高效的交流合作机会。”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孟浩 责任编辑 刘春春 编辑 文竹 审核 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