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
宽带隙(WBG)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的埋底界面(Buried Interface Engineering )处存在微观尺度的缺陷和不均匀性,这会导致能量损失以及载流子提取不充分。
基于此,武汉大学 方国家教授联合电子科技大学 李春教授和东莞理工学院 周海教授带领其团队推出了一种协作埋底界面策略,即引入 3 - 氨基丙酸(3 - APA)与 [4-(3,6-dimethyl-9H-carbazol-9-yl)butyl]phosphonic acid (Me-4PACz),混合作为空穴选择性自组装单分子层(SAM)。加入 3 - APA 后,钙钛矿前驱体的润湿性得以增强。此外,钙钛矿埋底界面处的薄膜形貌和不均匀性也得到改善。非辐射复合和界面能量损失得到极大抑制。这种策略还使空穴选择性单分子层的电离势略微升高,使其更趋近于钙钛矿薄膜的价带。受益于电荷转移损失和非辐射复合损失的降低,混合 SAM 策略受益于抑制电荷转移损耗和非辐射复合损耗,克服了钝化传输的权衡,提供 S-Q 限值的 84.5% 的 Voc × FF。
这些综合优势造就了高效的 1.67 eV 宽带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其光电转换效率达到 22.4%,开路电压高达 1.255 V,填充因子为 85.5%。在混合自组装单分子层策略下,他们还制备出效率为 28.4% 的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
文献信息:
https://advance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50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