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洱风光,四时如画。这里年平均气温16.2℃,气候凉爽、温润宜人。苍山洱海展开天然画卷,古城街巷传承千年文脉,四季鲜花装点诗意日常,共同织就“风花雪月”般的栖居梦想,也使大理成为各族游客向往的“理想生活栖息地”。
8月21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旅居云南”系列新闻发布会·大理专场在大理海东镇文笔村举行。记者从会上了解到,2024年,大理白族自治州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1亿人次,同比增长15.5%;今年1—7月,接待游客7050.73万人次,同比增长11.27%,实现旅游总花费878.69亿元,增长19.29%,长期旅居大理人数已突破60万,从旅游、旅居到定居,大理走出了一条“双向奔赴”的特色发展之路。
近年来,大理州倾力打造“旅居大理·品味乡愁”品牌,为四海宾朋提供独一无二的旅居体验,将“网红流量”沉淀为“长红留量”,让苍洱大地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热土,在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上作出新探索。
深化“旅居品牌”
打造相聚相知创新点
大理,因旅而兴,因旅而变。
金梭岛,曾是洱海上以打鱼为生的村庄,随着洱海保护转型发展旅居产业。成立渔业专业合作社,形成集自然风光、白族歌舞与渔业文化于一体的旅居品牌。2024年向全村分红1000万元,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文笔村,过去因无耕地而贫困,借助旅居产业焕发新生。依山而建,苍洱风光优美,吸引大量外地人投资创业和就业。村民通过出租房屋、就近就业获得可观收入,从贫困村蜕变为小康村、网红村。
石头村,以幽静古朴的气质吸引全国24位艺术家入驻,遍布各类艺术工作室。与国内知名大学合作举办艺术展,从“空心村”转型为独具特色的艺术旅居村落。
近年来,大理州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产业融合和社区共建等多种方式,成功地将旅居产业发展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各民族互嵌共融的重要平台。
——新业新态。大理推出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大理爱上生活”“苍山为盟、洱海为誓,大理是山盟海誓的地方”“四季户外运动之城”“慢慢来,样样好”等系列文化IP,并持续培育“人类心灵栖居地——大理”新IP,构建独具魅力的旅居产品体系。打造的“有风逸居”旅居电商平台,成为以大理为中心、辐射全省的一站式旅居服务枢纽。建设了一批涵盖乡村、康养、城镇、度假、文艺、体育等多类型旅居示范点,共有20个案例入选全省“旅居云南”百大典型案例,20个产品入选全省百大旅居目的地,数量均位列全省第一。
——慢活慢享。大理积极推动当地各族群众与旅居者深度交往交流交融,通过各类文化互动、传统节庆和体育赛事,如三月街、火把节让每一个人沉浸式体验大理本真生活。鼓励居民敞开家门、邀客入家,让游客在温馨氛围中感受大理独有的温度。倡导健康生活,打造多形态“候鸟式”康养旅居产品,使大理旅居生活更加多元、丰盈。
——安心舒心。持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医、养”全要素配套,优化公共交通网络、开辟旅游专线、疏通交通脉络。营造书香弥漫的图书馆、历史回荡的博物馆、创意流淌的艺术馆,提供安顿情怀、滋养心灵的栖息空间。开展大理古城旅游秩序综合整治,直面拥堵、占道等痛点,不断提升医疗与教育服务水平,让“新大理人”在此安心扎根、无忧生活。
——创新创造。为企业提供精准政策支持,搭建多元合作平台,通过“创意引领+资源整合”模式,构建政企协同、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培育层次丰富、形式灵动的旅居业态,满足不同群体对美好旅居的想象。全力推动创意落地,为优质文旅项目提供全链条支持,系统推进“流量变现、增量管控、变量融合”,让创新点亮产业图景。
如今,“旅居大理”已从一个美好理念,茁壮成长为一张真实、鲜活、闪亮的城市名片。这张名片不仅书写着风花雪月的诗与远方,更承载着各民族多元共生、团结交融的和谐画卷,正吸引无数心怀热爱的人们来此栖息、体验与创造。
持续创优提质
满足交流融合新需求
坐落于洱海之滨的太保家园·大理国际乐养社区是一家集健康生活目的地、高品质旅居地、候鸟式养老养生栖息地于一体的旅居养老综合体。社区自2021年开业以来,累计接待参观人数超15万人次,累计入住来自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浙江、川渝等地老年旅居客3万余人。
“除了倚山瞰海的优势区位、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我们还提供定制化的健康管理服务。社区配置乐养管家、健康疗愈管家、营养管家、快乐大使,还配置全科医生、康复理疗师、养老护理、推拿理疗师等专业团队,通过‘住、食、养、疗、游’等多方位的定制化服务,让旅居客户在入住期间,完成身体自内而外的焕新疗愈。”太保(大理)颐老院有限公司总经理燕艳介绍道。
过去,旅游大多是组团队、买门票、进景区等模式,如今,大理提出“到大理不是旅游,而是去过另外一种生活”新路径,大力推进“文旅+”和“+文旅”,努力推动大理文化和旅游产业创优提质高质量发展。
——盘活底数。编制完成《大理州旅居业发展报告》,启动大理州旅居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高质量开展旅居试点。通过摸底建库、品牌赋能、试点示范、联农带农等多措并举,打造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代表性的旅居典型示范案例,2024年11个案例入选全省首批50个旅居典型汇编的基础上,2025年,又有9个案例入选全省第二批50个旅居典型案例汇编,数量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总量占全省的五分之一。
——提升服务。将A级旅游景区、最美乡愁旅游地、金牌旅游村、职工疗休养基地、艺术家第二居所等品牌创建与旅居村培育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品牌化、标准化中促进旅居村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服务。全州20个旅居产品入选全省公布的100个旅居目的地产品名录,数量全省第一。云龙诺邓、永平曲硐、剑川老君山等7个旅居村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AAA级旅游景区,为旅居客群提供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旅居产品和配套服务。
——发展联动。深入推进酒店民宿规范发展试点工作,在全国率先构建“1+1+N”政策体系,加快民宿管理地方立法,引进酒店民宿产业人才4000余名,打造民宿发展集聚区,发展酒店民宿短租型旅居产品,大理双廊、洱源牛街、剑川沙溪等民宿聚集区入选全省酒店民宿短租型旅居典型案例。
——整合好资源。积极引导村集体组建旅居专业化合作社或强村公司,建立联农带农机制,整合各类资产资源,推行“资产入股”“经营权入股”“参与服务”等旅居联农带农益农新模式,打造出大理凤阳邑、弥渡白崖城、巍山苍鹭谷等一批空闲农房长租型旅居村,全州开展旅居接待的自然村从2024年的25个增长到2025年的92个,旅居村实现村集体增收、运营主体盈利、村民致富多方共赢。
大理通过全面提升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品质,致力于为旅居者搭建一个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交往交流平台,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互鉴、经济互通与情感融通需求。
作者: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陈慧君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