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见pro
10月12日,闻泰科技发布一则公告,其核心半导体子公司安世半导体(Nexperia)遭遇了一场来自荷兰政府与公司部分外籍高管的"内外夹击",导致闻泰科技对安世半导体暂时失去了控制权。
根据公告,事件发展如下:
10月1日,荷兰企业法庭应安世半导体外籍高管请求,法庭生效临时措施:
暂停张学政在安世半导体控股的执行董事与CEO 职权,并将闻泰科技全资子公司裕成控股持有的 99% 股权交由第三方托管。
10月 7 日,庭审裁决进一步明确,上述措施将持续至调查终结,同时新增一名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独立外籍董事。
也就是说,闻泰科技对安世半导体失去了控制权。而这一切,始于9月30日的那道政令。
当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下达部长令,要求安世半导体全球30个主体在一年内,不得对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及人员进行任何调整。
从荷兰政府下达部长令,到中方CEO被暂停职务、股权被托管,一场针对年收入147亿元的半导体企业的控制权争夺,在短短七日内尘埃落定。
这七天内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安世半导体控制权变天?这起事件的背后,又透露出哪些信息?
荷兰政企联动,“合规夺权”?
这场控制权争夺战的一大疑点在于,荷兰政府的部长令于9月30日下达,次日,安世半导体控股以及安世半导体法定董事兼首席法务官RubenLichtenberg(CIO,荷兰籍)、首席财务官StefanTilger(CFo,德国籍)、首席运营官AchimKempe(CO0,德国籍)等三位外籍高管向企业法庭提交了紧急请求,要求调查并采取临时措施。
部长令表面上是为期一年的运营冻结,制了中资股东行使权利,三位外籍高管的诉讼请求对安世半导体的所有权结构改变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
这种紧密的时间衔接很难用巧合来解释。甚至从某种角度看,更似一场有预谋的“合规夺权”,其核心在于行政力量与内部诉求的相互借力。
进一步说,高管的诉讼为政府的干预提供了“内部印证”。当法庭需要裁决时,可声称这是回应“内部股东或管理层的纠纷”,使裁决更具合法性外观。
闻泰科技在10月12日的声明中直指这一问题本质,谴责“安世半导体个别外籍管理层试图通过法律程序强行改变安世半导体股权结构,其诉求与荷兰政府指令高度联动”。
安世半导体为何成为争夺焦点?
安世半导体之所以成为争夺焦点,源于其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这种“内外联动”颠覆法定控制权的模式,成为跨国企业面临的新型系统性风险。
安世半导体是全球领先的分立与功率芯片IDM(整合器件制造)厂商,尤其在汽车半导体领域举足轻重。
财报显示,2024年,该业务板块实现营业收入高达147.15亿元。在闻泰科技2025年上半年的业务构成中,半导体业务收入78.25亿元,占比约30.9%,成为公司的核心业务之一。
安世半导体并非凭空诞生,其前身可追溯至荷兰皇家飞利浦公司的半导体业务,后历经恩智浦(NXP)的标准产品部门时期,最终由中国建广资产收购,并在2017年将其独立为安世半导体。
2020年,闻泰科技收购安世半导体剩余股权获无条件通过。借此闻泰科技进入了半导体行业。
安世半导体拥有1.6万种产品料号,功率分离器件全球市占率第三。车规级功率半导体是新能源汽车不可或缺的核心元器件,这或是各方争夺如此激烈的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闻泰科技以约50亿元出售9家产品集成(ODM)相关子公司及资产包给立讯精密,全面聚焦于半导体IDM领域,完成转型为纯半导体IDM(整合设计、制造、封测)的关键一步。
有投资人表示,这一剥离选择是闻泰科技进行止损和规避地缘政治风险的必然选择。
据这位投资人透露,闻泰科技原有的ODM业务在2024年净亏损高达12亿元,“成为公司的业绩拖累。”同时,公司在2024年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对ODM业务的供应链和客户订单造成了"全面的不利影响"。
但据另一位知情人士表示,卖掉odm,转型成真正的半导体idm,是闻泰在至少21年就定下来的方案。
无论转型决策出于何种原因,以及何时定下,值得肯定的是,这不仅展现了闻泰全力押注于前景广阔的车规级功率半导体赛道的决心,也是中国半导体企业从代工制造向高端核心技术领域突围的一次重要尝试。
跨国经营的“玻璃门”现象
目前来看,安世半导体控制权的突然变更或将引发蝴蝶效应。
安世半导体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领域。短期来看,因车规级芯片认证周期长、门槛高。全球知名Tier1供应商和汽车制造商都可能受到波及,寻找替代供应商并非易事。
中长期而言,英飞凌、安森美等国际半导体巨头可能借此机会接收安世流失的订单和客户,强化其市场地位。
同时,这一事件或将加速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区域化重构。
车企为了规避地缘政治风险,可能会更有意识地培养本土或“友好国家”的第二、第三供应商,甚至不惜付出一定的成本溢价。
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之变,也反映了全球化退潮下跨国企业面临的系统性挑战。尤其是在法律上拥有所有权,却在现实中丧失控制权的“玻璃门”现象。
闻泰科技在2018年至2020年间,有报道称总计花费逾340亿元巨资才完成对安世半导体的收购。尽管完成了巨额交易并合法持有股权,但在当前国际环境下,依然面临控制权被架空的风险。这为中资企业出海,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的投资并购,敲响了警钟。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企业需要建立更强大的风险抵御能力。
在投资前和运营中,对东道国潜在的政治风险和“长臂管辖”可能性进行深度评估至关重要。
优化治理结构,在子公司董事会构成、关键职位设置、决策机制和章程条款中提前布局,可防范因个别高管或外部力量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从长远看,加强自主创新,减少对外部关键技术的依赖,是构建可持续竞争力的根本之策。
“看看事情接下来发展吧,感觉不会以闻泰彻底失去控制权收场。”某业内人士表示。
目前,闻泰科技在公告中表示,公司正在积极与国际律师事务所团队沟通法律救济方案,并已主动对接政府相关部门,争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