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乘坐青岛地铁6号线的乘客都知道,这条列车没有驾驶员,全自主运行。但乘客不了解的是,6号线比其他线路折返效率高了21%,意味着在运行最高峰时,比其他线路多开8辆列车,多运1万余人次,大大提升了地铁运行效率。
这一模式的成功运用,得益于青岛地铁集团历时8年牵头研发的TACS系统(列车自主运行系统)。TACS突破了车车通信的关键技术,实现了车辆和信号的深度融合,提升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便捷化水平。
折返率显著提升带来的运行效率提升,只是TACS诸多优势中的一点。与传统系统相比,TACS具有更安全、更可靠、更智能、更好用、更有效率、更为灵活、更有效益、更易互联互通、更易线路延伸和旧线改造的特点,运营整体可靠性由99.99%提升至99.9996%。2024年9月,在青岛地铁6号线成功运营近半年后,TACS系统在第15届德国柏林国际轨道交通技术展览会(InnoTrans2024)开幕式期间举行了全球发布仪式,借此最高国际平台向世界展示中国轨道交通技术的卓越成就与未来趋势。
这套系统颠覆了以往的地铁列车运行逻辑,重新定义了轨道交通列车控制系统理念,对城市轨道交通降本增效具有重要意义,其成功应用实现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技术跨越。据悉,目前全国十余个城市正在或计划复制使用TACS系统。
研发过程中,青岛地铁集团联合多家企业组成的创新联合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中车四方股份、中车四方所、上海富欣、中兴高达等行业头部企业合作,以需求为导向,共同开展系统的研发工作,形成了一条“伴随式”研发的路径。青岛地铁集团副总工程师邢春阳说,创新联合体各协同单位“抱团”发展、联合攻关,以国企为主导,创新链上龙头企业协同攻克行业关键技术。
TACS系统的成功,让创新联合体模式成为一种“常规打法”。青岛地铁集团在城市轨道交通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研发过程中,通过联合山东大学、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中兴通讯、中科曙光等20家行业领军单位,建立“青岛地铁人工智能联合创新体”,形成了需求方、供给方、院校方的资源共享和生态合力。
研发期间,依据具体需求,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技术研究院快速响应,组建起城轨与人工智能跨领域专家团队;华为特批2台共计16卡的新型大模型算力服务器新机,紧急发往测试现场;中科曙光投入5台高性能服务器并迅速搭建云端协同平台,实现代码级远程技术支撑;中兴通讯等企业凭借各自优势实时保障算力、数据传输与存储等研发需求;极视角结合自身产品技术及本地资源优势,“伴随式”全过程参与研发。
“创新联合体采取协同共建模式,青岛地铁提供场景和高质量数据,各单位协同开展模型选型优化、算力并行加速、数据治理等研发攻关,成功突破多项技术难点。”青岛地铁数智发展部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应用创新中心副室主任蓝天表示。
借助创新联合体,研发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个棘手问题在联合攻关中逐个击破,城市轨道交通人工智能大模型也从最初的概念成为真实落地的使用场景,填补了城轨行业应用空白。
当下,青岛市正围绕“10+1”创新型产业体系,聚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创新联合体恰好成为“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关键抓手,不仅能够让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组织力量向企业倾斜,而且将优势资源拧成一股绳,形成关键技术突破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