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对盛发强和王静两人来说,都是特殊且极具意义的一年。这一年,盛发强从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辞职“下海”,来到广西北海在一家印刷厂当起了推销员。也是这一年,王静不顾父母反对,毅然离开四川资阳老家,也来到广西北海在一家餐厅打工。天南海北的两个人,就这样似乎命中注定般要相聚在北海。
盛发强在熟悉印刷市场之后,自己开了一家小的印刷公司,而离开餐厅的王静应聘成为这家小印刷公司的第四名员工。至此,来自甘肃敦煌的盛发强与来自四川资阳的王静终于相遇携手,命运的齿轮也开始快速转动。
一顶帐篷,从印刷业务转向户外用品
1994年,为自己印刷业务开拓市场的盛发强,偶尔在一个“全国专利新产品博览会”上,发现了与他从小就埋下的创业“火种”相匹配的项目——折叠式休闲帐篷。曾经长期从事过野外测绘工作的他,一眼就发现了这种帐篷的巨大商业价值。
于是盛发强就与这种帐篷的发明者谈专利授权,开始对方要20万元的专利费,这对盛发强和王静夫妇而言几乎是天文数字。但盛发强没有灰心,开始与发明人反复商谈,最终他以5000元的价格拿下授权。
拿到专利授权之后,盛发强便迫不及待地去江苏学习了一个月。学成之后,他便投入10多万元,注册了北海天惠旅游用品有限公司,生产了1000顶帐篷,命名为“天乐”牌帐篷。
之后,盛发强和王静夫妇便背着产品参加全国各类展会,并不辞辛苦地的演示帐篷的搭建与拆卸。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勤奋努力为夫妻二人迎来了越来越多的订单,一次南宁展会就签下了80多万元的合同,而这也进一步给了盛发强信心和启发,他们意识到,市场需求很大,“帐篷也能撑起一片天”。
北上创业,“探路者”品牌正式诞生
帐篷生意有起色之后,盛发强和王静夫妇发现,北海作为旅游城市,户外用品需求的市场有限,他们的客户很多还是来自一线城市。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们决定前往北京发展。
1999年1月1日,“探路者”在香山脚下的巨山农场里的两排低矮破的平房里正式诞生。王静回忆,当时公司的第一顶帐篷还是她亲手缝制,而且还手绘了“探路者”的第一个LOGO。他们还在附近花4万元租了一块场地,自建工厂生产帐篷、钓鱼用品。
那个时候,夫妻二人既是产品开发人员,又是生产工人、搬运工、销售员,虽然环境很艰苦,但是两个人总是充满着热情干劲。随着业务的迅速发展,盛发强和王静夫妇开始将产品线扩展至睡袋、背包等户外产品,并积累了很多忠诚的经销商。
在分工层面,王静主要负责帐篷产品生产,从设计到画版、裁剪到缝纫、印染到组装、订单谈判到交货等,整个制作流程凸显了“产品经理”的重要职责;盛发强则负责产品的营销策略、公司其它重要决策。随着企业飞速成长,夫妻俩便打定主意:一定要做自己的品牌,做国内独一无二的户外品牌。
登陆创业板,成为中国户外用品第一股
2002年,盛发强提出“U形微笑曲线”模式,他认为,“我们的业务模式独特之处在于采用了‘微笑曲线’,一头是品牌建设和研发能力,另一头则是市场营销,这两头是整个产业链附加值比较高的部分,中间的生产环节附加值则相对较低。”
于是从2002年开始,探路者就逐渐把生产外包,研发和营销成了公司业务的两个重心。2003年,探路者首家户外用品专卖店在北京开业,正式开启直营+加盟这种特有的渠道规模化布局。
2004年,盛发强和王静夫妇在宏福创业园修建了自己的办公楼和仓库,标志着“探路者”开始走上了规模化的发展之路。从2006到2008年期间,探路者营收复合增长率达71%,净利润复合增长率高达84%,并于2009年作为首批企业在深圳创业板上市。
根据探路者招股说明书,探路者22位自然人股东中,至少有8位自然人有着关联关系,包括盛发强在内的7名自然人持股比例约占其IPO发行前的75.65%。如果按照发行价19.8元/股计算,探路者成功上市后,盛发强家族持股的总市值可以达到7.49亿元。其中,盛发强、王静夫妇在探路者中持股市值将达到6.1亿元。
王静隐退,探路者陷入“生态陷阱”
探路者上市之后,王静逐渐淡出公司日常管理,仅保留董事一职。在资本的助推下,盛发强管理下的探路者开始变得激进起来。彼时,乐视网和贾跃亭的“生态化反”理念在中国商界风行,探路者的掌舵人盛发强也深受其影响,并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战略构想:以"经营用户"为核心,围绕户外、旅行、体育三大板块打造生态圈。
在打造生态圈的战略构想之下,盛发强推动探路者完成了一系列并购,先后入股了Asiatravel、绿野网、极之美和易游天下等多家旅游服务公司。在这一系列的利好推动下,探路者股价一路攀升,市值曾一度突破26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户外运动第一股”。
但激进的投资策略,也为探路者的亏损埋下隐患。2017年,多个并购项目业绩不达标,探路者不得不计提近2亿元的商誉减值,账面商誉从前年的近3亿骤降至不足1亿。再加上旅行业务持续下滑,探路者陷入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虽然王静及时回归,挽住了探路者的颓势,但其深处的危机依然没有解除。
套现14亿,创始人夫妇选择分部撤离
王静提出回归主业之后,探路者面对是始祖鸟制霸高端市场;凯乐石破圈逆袭直上;伯希和凭借价格和渠道优势市场份额快速上升。户外行业的格局,已经悄然生变,而探路者明显掉队了。
无奈之下,盛发强和王静夫妇心中渐起退意。2019年末,盛发强与王静夫妇开始了分步撤离的计划,先是以4.5元/股的价格向通域基金转让了7.73%的股份;2021年初,王静夫妇再度转让5169万股给通域众合,交易总价3.36亿元。两轮股权变更之后,探路者正式易主,公司实控人也变更为李明。
2025年9月22日,王静再次减持147.52万股,持股比例降至4.99%(按总股本剔除回购股份数量计算),正式退出5%以上股东行列。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自2020年以来,盛发强、王静夫妇累计套现已超14亿元,逐渐淡出这家他们亲手打造的“中国户外第一股”。
探路者的故事却还在继续,新的控股股东为它选择了一条新道路——进军芯片领域。探路者的前景虽然依旧迷雾重重,但盛发强和王静夫妇的创业故事仍是一段不可复制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