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与奥托立夫公司签署协议,双方将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专注于汽车电子安全领域产品的研发与制造。合资公司预计将于2026年第一季度正式成立,总部及生产基地设于长三角地区,毗邻航盛电子与奥托立夫现有生产基地。
共同设立合资公司
新公司将聚焦于方向盘离手检测(HOD)、预紧式安全带控制器(PPMI)及安全带系统电子应用等汽车电子安全关键领域产品的开发,旨在为国内外整车厂商提供更先进、高质量的系统解决方案。
航盛集团董事长、总裁杨洪介绍,合资公司的成立将结合奥托立夫在汽车安全领域的全球领先技术、质量体系与品牌影响力,以及航盛在汽车电子控制器(ECU)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敏捷开发能力和成本控制优势,不仅将助力奥托立夫进一步强化其电子研发能力与供应链韧性,也为航盛提供了接入全球市场、提升品牌价值、引入世界级管理体系的宝贵机遇。
奥托立夫是全球领先的汽车安全系统供应商,总部位于瑞典,成立于1956年。数据显示,其安全气囊全球市场份额约51%,安全带占40%,电子产品占23%。
此前,奥托立夫将汽车电子剥离并出售,但又深感汽车电子的重要性,董事会希望将其收回来,然而,当初卖掉的价格与此后要收购的价格,可能相差在10倍以上,买回来已并不划算。
奥托立夫内部董事包括中国区负责人提议,在中国选一个有本土开发能力、响应迅速的企业,一起合资合作,于是,航盛电子进入其视野。
2024年初,双方曾多次展开高层互访、技术交流与战略签约,2024年4月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同年6月签署合作备忘录,2025年上海车展再次共同展示智能座舱安全技术成果。
“近20年来,奥托立夫在中国区域内都是以独资方式设立新公司,没有找过新的伙伴进行合资合作,我们是其第一家合资合作公司,可以说是相互欣赏、互相认同的结果。”杨洪透露说。
推动可折叠方向盘落地
根据双方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联合研发协议,合作的核心之一,是共同研发具有颠覆性意义的可折叠方向盘技术。
这一技术将在车内多场景模式下实现方向盘的折叠功能,释放出更多的空间供乘客使用。同时,这一技术并非简单的物理结构变化,而是集成了前沿的安全带、方向盘和气囊产品,在优化车内空间布局、提升乘员驾乘体验的同时又确保车辆高质量的安全性能。
杨洪介绍,在L3级以下,方向盘可以伸出来供驾驶员驾驶;而在L3级以上级别,方向盘则自动折叠收纳,由此可以灵活适应不同自动驾驶场景。此外,当驾驶员“开启休憩模式”指令后,方向盘同样可以收纳起来。
“我们一起在很短时间内,将其从一个概念变成了样车,乃至成为可以试生产的产品。这样的技术,在国外没有两三年是做不出来的,而我们只用了一年多。”杨洪说,目前一些造车新势力以及吉利、长安等对该技术都特别感兴趣。
再比如,过去上车要系安全带,但驾乘人员经常会为找插销而烦恼,而现在,驾乘人员一上车,插销就可以自动升上来,非常方便。尽管成本不会增加多少,但乘坐体验要好不少。
此外,在极端情况下,安全气囊在弹出前,可通过摄像头和算法精准判断乘客的坐姿、体型,动态调整安全气囊弹出力度,提升对不同乘员的保护效果,实现“被动安全”变成“主动安全”。
加速全球化布局
设立合资公司,也是航盛电子模式创新及全球深度布局的重要一步。
杨洪表示,奥托立夫的优势是全球化,但其在中国市场占有率仅在20%左右,一方面,双方的合作将推动奥托立夫提升国内市占率,另一方面,航盛电子也将“借船出海”,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逐步走向海外。
他透露,接下来还将到摩洛哥、匈牙利等地考察欧洲工厂事宜,未来或将在欧洲设立制造基地和研发基地。
“尽管奥托立夫在海外市场的布局比较全面,但其技术迭代相对较慢,我们将把中国的供应链优势和技术迭代优势结合起来,赋能奥托立夫的海外网络,进一步提高智能化、网联化水平,与奥托立夫共建共赢。”杨洪说。
针对“内卷”现象,杨洪认为,内卷是一种恶性竞争,会导致产业链上下游无利可图,而供应商赚不到钱,也就难以持续投入研发;内卷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抄袭”,“但实际上,抄出来的产品很难赚钱,因为创新者已经上量了,更容易通过规模降本等方式赚钱,而且其下一代新产品又出来了。创新可以推动行业实现良性循环”。
杨洪期待,与奥托立夫的合作,既能快速创新,又能在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保障安全,提升产品的高附加值,持续在市场上领先。
南方+记者 郜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