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安世半导体(中国)的员工们发现,他们登录公司系统的权限突然被全面切断。随后传来的消息更令人震惊——荷兰总部宣布将不再支付中国区员工的劳动报酬。
中国管理层迅速向客户发出通知书,表达了对这一情况的不解和失望。
次日,闻泰科技回应称:“今天早上的确中国团队的账号被封,具体原因不明,目前有部分恢复”,并透露中国区已采取“独立的自救行为”,加紧拉通国内供应链,确保国内客户的供应。
突然的断裂
安世半导体中国区与荷兰总部的关系断裂来得突然而彻底。
闻泰科技相关负责人10月18日向媒体确认,从前一天开始,安世中国团队的账号被封,系统权限被全面中断。
市场传言称,荷兰总部宣布将不再支付中国区员工的劳动报酬。对于这一消息,闻泰科技选择了回避,未作直接回应。
面对这一紧急状态,中国区的反应迅速而果断。闻泰科技表示,“考虑到紧急状态下欧洲可能会切断系统、切断资金,中国区不得不采取独立的自救行为,加紧拉通国内供应链,确保国内客户的供应”。
博弈的真相
这场突如其来的“断薪断权”,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安世半导体控制权之争的最新一幕。
当地时间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对安世半导体下达“部长令”,要求其全球30个主体在一年内不得进行任何调整。
更关键的是,这道行政令明确限制了闻泰科技作为全资控股股东的权力。
随后,荷兰企业法庭在10月7日的裁决中宣布暂停闻泰科技董事长张学政在安世半导体的董事职务,为外籍人士指派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董事会席位,并将安世半导体股份托管。
荷兰政府对此的解释是“经济安全”和“治理缺陷”,担心一旦中方股东做决策,可能导致芯片产能在紧急情况下无法优先供应欧洲。
美规荷随
这一系列事件背后,美国的“穿透式”新规是直接导火索。
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发布新规,规定实体清单企业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也自动受管制。
闻泰科技已于2024年12月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通过香港子公司裕成控股持股99%安世半导体的闻泰科技,在新规下已使安世面临美国设备、软件和技术断供风险。
荷兰政府则在9月30日——美国新规发布仅一天后,就采取了冻结令这一激烈行动。
表面上跟从美国政策,但其深层原因是防止技术流向中国、保住欧洲产能。
收购的局限
闻泰科技2018-2020年通过三次收购,累计投入337亿元,控制了安世半导体100%的股权。从商业角度看,这一收购原本是成功的。
安世半导体从2019年全球功率分立器件第11名升至2024年的全球第3、中国第1。2020-2024年器件年出货量由约700亿颗扩至1000亿颗以上。
然而,在关键技术上,中方始终未能实现实质性掌控。安世15000多件专利全部登记在荷兰Nexperia B.V.名下,中方仅能通过“欧洲母公司授权中国子公司”的许可方式使用。
核心的晶圆制造、核心专利、器件设计等“前端技术”仍受欧洲实体控制。欧洲对Know-how实行“商业秘密”保护,核心配方、缺陷密度控制、可靠性数据库只存于荷兰/德国服务器。
中国的反制
面对半导体领域的打压,中国已开始采取一系列反制措施。
9月13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决定就美国对华集成电路领域相关措施启动反歧视调查。调查自9月13日开始,通常期限为3个月。
此次调查对象涵盖美国自2018年以来在集成电路领域对华采取的一系列歧视性措施,包括基于301调查的加征关税、限制出口及《芯片与科学法》的相关限制等。
9月15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认定英伟达违反中国《反垄断法》,并依法实施进一步调查。
这一系列举措被业界称为中国对美芯片的“三连击”,标志着中美芯片博弈进入主动制衡新阶段。
自救与突围
安世半导体中国区的“独立自救行为”,是在极端情况下的理性选择。
中国区之所以有能力自救,源于其在中国市场深厚的根基。根据闻泰科技2025年中报,安世半导体中国区营收占比高达48%,接近一半的市场规模。
中国不仅是安世半导体最大的市场,还承担了其80%的终端封装测试环节。此外,先进功率半导体依赖的氮化镓,中国供应了全球95%以上的镓金属。
从产业角度看,安世半导体主营的功率半导体领域,中国已具备一定的自主能力。华润微、东微半导、扬杰科技、士兰微等国内公司在车规级应用、技术路线上与安世半导体形成了直接竞争或互补。
安世半导体中国区的“独立自救”,远不止是一个公司的应急反应——它映射着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在政治与商业的拉锯中被迫割裂的现实。
荷兰政府一招“断薪断权”,中国团队反手“独立运营”,表面上切断的只是系统权限,实际上割裂的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信任纽带。
从安世半导体之争到中国发起对美芯片反歧视调查,芯片战争已进入主动制衡的新阶段。
当一个价值337亿的收购成果可能因一纸政令而摇摇欲坠时,中国企业海外扩张的旧剧本已被改写。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