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怀疑美国的AGI(通用人工智能)道路是错的,OpenAI创始人萨姆·奥尔特曾表示好像站在了历史错误的一面,他是指闭源策略。
但我认为像OpenAI、英伟达、甲骨文等美国科技企业不断加码算力的做法很难实现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
大力出奇迹也是有限制条件的。
这里面有思路、境界和底层逻辑的问题。如国内一个企业家所言,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是有很大优势的:
“中国的优势在于,虚拟世界正好用到中国的玄学……西方的机械唯物论,形而上学的时代要过去了,要进入中国的哲学时代,也就是玄学。”

在AI芯片方面我们确实还落后,但国内的科技企业也在迅速攻关,而且有了性能打平的替代方案。
但是我们还有差美国很多的地方,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如果只是强调算力和算法,在这样的层面上比拼恐怕不足以让我们赢得这场科技竞赛。人工智能或许是人类最后一次的技术革命,比过去的产业规模也要大许多倍。
老方说我们所欠缺的主要是审美和创意,前者主要是指产品美感不足,缺乏品味,后者则是创新意识不够——在ChatGPT之前,我们这边谁大力投入对话大模型了?
当然这跟我们“穷”有关,从互联网时代我们就强调应用,因为应用可以赚钱,美国有创新,我们有应用,嗯,没毛病。
可如果一直是这样的惯性依赖,那我们就永远达不成一流。

想一想,国内和国外的消费者为啥喜欢iPhone等苹果公司的产品?
我记得在2015年看过一个苹果在大陆拍摄的广告片,讲了一个中国女孩用苹果产品为奶奶录歌的故事,你回头可以去看一看片子,多年过去仍然觉得有感动人心的东西在里面。
看了后你机会晓得什么叫真正的“站在科技和人文的路口”,乔布斯说品味就意味着方向,真正是这样。
有品味就有正确的审美、判断和方向,有的公司不缺钱和人才,但做出来的产品就是跟屎一样。这就是缺乏审美和品味。
经常出发的朋友可以参照不同城市的五星级酒店,有的酒店称得上低调奢华有内涵,有的酒店就是金碧辉煌,装修风格跟乡下土财主的别墅一样。
这跟人的文化修养和意识有关,大家好像不太愿意为“品味”付费的习惯,因为觉得“太虚了”,不如大理石、大吊灯等物件看着实在。
中美的差距不在于文化,而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还没有像美国那样富裕几十年,但我们可以学习美国暴富之后的沉淀,避免自己在“穷人乍富”的阶段耽搁太长时间。

在AI普及的初级阶段,所有人其实都在一个起跑线上,这时候拼什么?就是各自的想法和品味。
白菜萝卜各有所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想法,乔布斯给年轻人的忠告是忠诚于内心的热情,就是说发现自己的独特性、稀缺性和审美。
AI时代,最贵的不是技术,技术会平权,现在有AI智能体的协助,不会写代码的人也可以做出很好的应用软件。
真正珍贵的是你内心的创意和审美,你从独特的角度去看产品,你只要做自己,让自己变得闪亮,你就就有核心竞争力。在做你自己这件事上,没有人是你的对手。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对人工智能时代的人们来说,真正的门槛或瓶颈都在于自己。
最怕是随大流,让自己平庸化了,这样无疑是对生命的莫大辜负。

如何提升自己的品味、审美和创意?
老方说AI会推动人的自我完善,无论是智力还是品味,乃至想象力。一切的根源都在于自己,如果行走在正确的方向上,那我们这代人就可以达成自我,乃至超越自我。
现在还没有可以与iPhone媲美的AI产品出现,要想做出这样的产品和品牌,就必须有内涵,可以传递美好的理念、价值观、情怀和审美,这些合起来就是品味。我们看苹果的产品和门店,各种细节都可以体现出其独特的“美学”,这就是乔布斯为公司和产品注入的“灵魂”。
想要如此,首先你要真诚,心里要有真情,这样才能深入其中,返璞归真,真情流露,意义注入,感动人心。
我相信中国的创业者肯定是可以做到的,国内的环境和条件最适合达成AI的软硬闭环,小模型端侧硬件智能体也可能是在国内率先实现。
总之,你必须是成为一个“真人”,然后才能发现美,创造美。同时信息摄取的质量也决定了你的品味,建议多读老方说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