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中美釜山会晤落幕不久,白宫便迫不及待地吹响“胜利号角”,高调宣称在谈判中取得“重大胜利”,罗列所谓“中国四项关键承诺”,营造出中方单方面退让的舆论假象。这番操作恰逢美国中期选举临近,特朗普政府急需一场“外交成果”挽救低迷选情——毕竟俄乌冲突调停无果,盟友体系裂痕难补,军工与半导体产业因稀土断供陷入停产危机,执政成绩单实在拿不出手。
就在白宫的“胜利宣言”余音未散,《华尔街日报》11月3日的报道便狠狠戳破了这场政治秀。美国两家初创公司与政府及私人投资者敲定14亿美元交易,五角大楼掏出6.2亿美元贷款,商务部出资5000万美元,私人资本跟进5.5亿美元,目标直指建设年产1万吨磁体的工厂,号称要“彻底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牵头的火神元素公司2023年才成立,员工不足50人,3月刚启用首个商业生产设施;参与的新元素技术公司专注稀土回收精炼,同样是行业新兵。美国政府还不惜以股权和认股权证作为交换,这般急不可耐的投入,哪像是“大胜之后”的从容姿态?

编辑
稀土被称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在军事领域更是无可替代的战略资源。导弹的制导系统、无人机的电机、战斗机的航电设备、舰船的推进系统,无一不需要高性能稀土磁体提供支撑。中国经过数十年深耕,已经构建起从采矿、分离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仅稀土永磁材料领域的技术水平就稳居全球领先。更关键的是,稀土精炼需要复杂的技术工艺,还伴随着高昂的环境成本,这些都是中国积累多年的核心优势。
美国此刻押注14亿美元自建产业链,看似雄心勃勃,实则暴露了深层焦虑。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构建完整的稀土供应链至少需要5-8年时间,而中国在这期间只会持续领跑。日本曾耗费巨资试图摆脱对华稀土依赖,最终因技术瓶颈和成本压力无功而返,美国如今走的正是这条老路。即便不计代价建成工厂,其产品成本也将是中国同类产品的数倍,在市场上毫无竞争力。诺维昂磁业公司联合创始人斯科特·邓恩的坦言更具说服力,中国几十年产业积累达成的技术标准,不是美国初创公司短期内能够企及的,客户激增的需求背后,是难以逾越的实力鸿沟。

编辑
美方的行为充满自相矛盾。特朗普刚宣称“稀土争端已经解决”,财长贝森特就紧接着威胁“中方若继续限制出口将加征关税”;一边在会晤中与中方达成关税调整共识,承诺放宽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限制,一边又在舆论场上炒作“中国垄断稀土”,质疑中方履约诚意。这种“既要又要还要”的心态,恰恰印证了其对中国稀土优势的深度依赖与不安。稀土出口管制是中国依法完善出口管制体系的正常举措,中方多次强调致力于维护全球产供链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自身合法权益。
中方的应对则尽显沉稳与智慧。11月5日财政部官网悄然挂出公告,宣布自11月10日13时01分起暂停24%对美加税,保留10%基础关税,期限一年,时间点与美方关税调整精准同步。不抢先、不拖延,“看你先走一步”的策略,既回应了合作共识,又规避了美方反复无常的风险,用实际行动向国际社会证明谁才是真正守信的一方。这种克制并非退让,而是留有后手的理性选择——一年期限意味着“暂停”而非“取消”,一旦美方再次变脸,中方完全可以随时调整政策。

编辑
所谓“冲击中国稀土王牌”的说法,更像是美方的自我安慰。美国的14亿美元投入,本质上是应对供应链焦虑的应急之举,而非系统性的战略突破。稀土博弈的主动权,依然牢牢掌握在拥有完整产业链、核心技术和成本优势的中国手中。白宫的“胜利宣传”终究经不起现实推敲,与其说是庆祝胜利,不如说是为自身的战略短板遮羞。
中美在稀土领域的博弈,本质上是战略资源主导权的争夺,也是全球供应链重构过程中的利益平衡。美方若真想要解决问题,就该摒弃政治秀和威胁施压,以平等姿态开展务实合作。国际社会看得清楚,谁在做实事,谁在玩套路;谁在坚守契约精神,谁在反复无常。中国的稀土王牌,从来不是靠垄断形成的,而是靠技术积累、产业沉淀和负责任的大国担当铸就的。美国想要打破这种优势,光靠砸钱和舆论炒作远远不够,唯有尊重市场规律、正视自身差距,才有可能找到共赢之道。否则,这场14亿美元的豪赌,最终大概率会重蹈日本的覆辙,沦为又一场“虚假繁荣”的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