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立民
最近,记者前往常州某旅游度假区,本来只是一次寻常的出游,却意外被景区内随处可见的NPC(非玩家角色)深深吸引。NPC们身着极具辨识度的服饰,和游客玩正话反说、成语接龙、脑筋急转弯等游戏,小朋友们对此乐此不疲,一遍遍排队与NPC互动,甚至离开度假区后仍在念叨“要再去找那个穿蓝衣服的姐姐玩”。
好山好水名气大的旅行地那么多,为何NPC能让游客心心念念,如此上头?他们究竟击中了怎样的消费心理,又如何重构了文旅消费的逻辑?
今天,文旅业已从“观光时代”迈向“沉浸时代”,NPC逐渐走进公众视野。西安大唐不夜城的“房玄龄”与“杜如晦”以幽默对诗引人驻足,开封万岁山武侠城的“逍遥仙侯”用侠客风范让人一秒入戏,长春动植物公园的“雪饼猴”更凭借妙语连珠的“碎嘴”火出圈……NPC打破了传统景区静态的沉闷感,赋予景点独特的情感价值。他们用即兴对话打破游客的陌生感,让每一步路都成为剧情节点——转角可能遇见江湖侠客邀你对诗,湖心亭里或许藏着“花木兰”教你枪法。景区从“平面的风景画”变为“立体的互动剧”,游客不再是匆匆过客,而是参与故事的“剧中人”。
NPC的魅力不止于互动本身,它的背后有着宏观的策划与专业执行力的支撑,其背后的游戏化设计也暗藏消费密码。比如,将“银票”作为奖励,构建起一套微型经济系统,将游戏快感转化为真实的获得感。因为不知道下一场游戏能否赢取“银票”,这种不确定性催生出持续参与的冲动,无形中延长了游客的消费链条。
NPC以“一己之力”带火景区,折射出文旅行业的供给侧变革。过去,景区竞争靠自然资源或硬件设施;如今,比拼的是“情感密度”与“体验深度”。杭州宋城甚至打造“全城NPC”,让游客与茶娘、书生、侠客们共赴一场宋代市井生活。这种设计背后,是对当代人旅行需求的精准洞察:人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的“打卡式旅游”,而是渴望获得一段“有温度的记忆”。NPC提供的情绪价值,恰恰填补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疏离感,让旅游成为一场治愈之旅。
当然,热闹之下亦有隐忧。NPC的灵魂在于文化内核和创意表达,每个角色都是地域文化的“代言人”,对NPC本身要求也很高。这很难“速成”,也难“复制”。更深层的问题是,当一批批NPC如潮水般涌来,是否也在稀释景区原本独有的魅力?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思考。
不得不说,NPC确实为文旅业注入了新活力,正在重新定义旅行的意义。这也启示我们:文旅业未来的竞争,终将是以“人”为核心的竞争。以文化为根、以创新为魂,谁能为文旅场景植入“情感芯片”,谁便能赢得游客最长情的驻足,谁的生命力才能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