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先进显微技术与人工智能,科学家成功揭示了会改变半导体导电特性的短程原子有序结构。
在驱动各类电子设备的微芯片内部,原子并非无序分布,而是遵循一种能改变半导体行为模式的隐藏规律。
由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与乔治华盛顿大学组成的研究团队,首次在半导体中直接观测到被称为“短程有序”的微观结构。
这项突破性发现将重塑行业规则。理解原子的自然排列方式后,研究人员可设计具有理想电子特性的材料,从而为量子计算、类脑神经形态器件及先进光学探测器带来革命性进展。
“这是首次通过实验直观呈现短程有序域的独立结构。”研究团队成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安德鲁·迈纳强调。
破解原子排列密码
此前,掺入半导体的微量原子(如锡、硅等)排列方式始终成谜。因含量过低无法形成长程有序结构,科学家难以判断其属于随机分布还是有序排列。
传统显微技术亦受限于分辨精度。迈纳指出:“这种局部有序性改变的是微电子领域最关键的特性 —— 带隙,它直接控制材料的电子行为。”
研究团队通过融合先进显微技术与机器学习破解难题。他们首先采用四维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含微量锡和硅的锗样品。
由于锡和硅的微弱信号被锗的强信号淹没,初始图像杂乱无章。研究人员通过加装能量过滤装置增强对比度,首次使细微的原子重复图案清晰显现。
随后利用预训练神经网络识别出六种重复出现的结构基元,但其具体原子构型仍不明确。此时乔治华盛顿大学团队开发出可模拟数百万原子的机器学习模型,通过虚拟4D-STEM测试不同排列方案,最终使模拟数据与实验观测完美匹配。这种高分辨成像、能量过滤与AI建模的无缝结合,终使半导体中的隐藏原子秩序浮出水面。
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共同首席研究员李天水评价:“理论与实验的完美协同首次揭开了短程有序结构基元的奥秘。”
引领变革的发现
该成果将彻底改变半导体设计范式。通过原子尺度的短程有序调控,研究人员可精准定制带隙等关键电子参数,为更快量子计算机、仿脑设备与先进光学传感器铺平道路。
这也标志着人类在理解微观复杂材料领域迈出关键一步。论文第一作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研究员莉莲·沃格表示:“我们正在开启原子尺度信息技术的新纪元。”
目前研究仍存在局限:室温下原子热运动或晶体缺陷会干扰信号,结构基元与材料性能的映射关系也尚在构建中。未来研究将聚焦于原子排列的主动调控,以推动新型器件设计。
该项突破性研究成果已发表于《科学》期刊。
如果朋友们喜欢,敬请关注“知新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