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务部最近发布的一则公告,将全球最大的红外传感器和热成像系统供应商之一——泰莱达因?菲力尔(Teledyne FLIR)等14家外国军工与科技企业,列入了“不可靠实体清单”。这是前所未有的举措,表明中美在军事科技领域的对抗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把供应链本身当作博弈和制衡的工具来使用。
这次制裁的目标并非简单地针对整机厂商,而是直指关键核心零部件和相关企业。泰莱达因?菲力尔在红外传感器、热成像模块和夜视设备方面长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其产品被广泛装备于美军的夜视器材、精确制导弹药、无人机、侦察平台等重要系统中。红外传感器在现代精确制导武器里相当于“眼睛”——在夜间、风沙、烟雾或恶劣气象条件下,它负责目标识别与引导,功能不可替代。欧美国家因此长期对红外探测器芯片、制冷器件与相关工艺实施严格管控,以保持技术优势。
中国此次采取的措施,正是利用在全球供应链中日益增强的话语权,实施针对性反制。即便像Teledyne FLIR这样的外企,也在若干环节上依赖全球化的配套体系,其中包括中国境内的零部件供应商、制造代工、数据与软件支持等。把这些关键环节纳入制裁或限制,必然会带来两重效应:
一是推高制造和采购成本。被切断或限制后,这些外国企业必须寻找替代供应源——可能转向更长、更贵、或技术上更复杂的替代链条——从而直接抬升美军类似装备的生产和采购成本,影响成本结构。
二是拖慢技术升级速度。若相关数据流通受限、敏感合作被中断,企业在特定技术领域就难以获得必要的配套部件、数据与测试资源,产品迭代与性能改进的节奏会明显放慢。长期来看,这会削弱它们在性能与成本控制上的竞争力。
可以说,中国正在把供应链优势转换为一种战略武器,以更高的精度、更低的边际成本和更强的韧性,去冲击美国在某些军事高科技领域的主导地位。
支撑这种反制能力的,是中国在红外探测与相关产业链上从“追赶”到“能够反制”的实质性进步。过去几年里,中国在红外探测器芯片、微机电系统(MEMS)制程、制冷技术和整机集成等方面投入大量研发与产业化努力,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技术积累。行业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在某些红外探测器细分市场中已占有重要份额,国内多家企业在军用和民用热成像器件上取得了显著突破,部分领域打破了外方长期垄断。
与此同时,中方把制裁和反制手段制度化、常态化——例如“不可靠实体清单”制度被频繁使用,且目标更具针对性。此次被列入名单的14家实体中,不少为美方的军工或国防科技企业,其中还有参与对台军售的企业。商务部明确表示,针对“极少数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外国实体”依法采取措施,但目前这种清单化、规则化的反制,说明中国已把供应链反制纳入常用的外交与安全工具箱,用以应对外部科技封锁和政治干预。
本次制裁所选的目标集中在未来战争和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红外传感、反无人机技术、电子战与相关核心器件。通过影响这些关键零部件的供应,施压对象并非单一公司,而是试图削弱对方整个军工体系在某些高端能力上的持续发展能力。
总体来看,中美在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态势正在发生变化:中国凭借庞大的产业基础和逐步增强的自主技术能力,正在把供应链变成一种可操作的战略杠杆,以此影响对方的成本、节奏与技术演进。未来,这种以供应链为中心的博弈,可能会成为常态化的竞争形式。
您认为:在中国采取此类制裁后,美国军工企业要找到有效的替代供应链,其难度与成本是否会大到足以在长期内削弱美国的技术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