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陆夷
当下因社交需求变化而更换社交平台或账号的方式,被年轻人形象地称作“电子搬家”。日前,媒体上一篇聚焦这类现象的文章引人共鸣,也让笔者对当下的网络社交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很多人都曾有这样的经历:心里总想着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生活点滴、表达内心感悟,但当指尖划到“谁可以看”“不给谁看”选项时,又会不免犹豫甚至陷入纠结。联系人列表里,既有亲朋好友、领导同事,也有重要客户、泛泛之交,圈层混杂、边界模糊。发工作相关的内容怕显得刻意,生活琐碎的分享怕不合时宜,而旅行的风花雪月又怕引来不必要的解读……掂量再三,最后大概率选择放弃。
区别于传统社交,网络社交具有个性化、平台化、圈层化等鲜明特征,不仅可以分享信息,更是一个展现自我、释放个性、寻求认可的空间。社会学中的“前台与后台”理论,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上述困境的解释——网络世界中,个人的生活状态与社会角色被迫重叠,原本该区分的场景边界逐渐消融,带来了诸多隐性困扰。无论是为了维护职场形象、梳理亲友关系,还是为了融入兴趣社群,“电子搬家”其实是年轻人对社交圈层的管理和筛选,某种程度上也是网络社交困境的一种真实投射。
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不断重构的当下,如何呈现自我形象,怎样把握社交边界,早已不是部分年轻人的专属命题,而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日常。微博上的随性发言、B站里的兴趣分享、小红书上的生活记录、音乐软件中的情绪表达……人们往往需要通过多个平台,才能拼凑出一个相对完整的人物画像。“电子搬家”如同一种社交场景的“硬隔离”,其背后藏着双重逻辑:一方面是平台营销策略迭代的推动,不同平台的定位差异让精准社交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则是人们在社交倦怠中的自我调整,通过场景分离缓解社交压力。
社会学经典之作《群体性孤独》就曾写道:尽管社交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藏身之所”,但同时让我们失去了“消极地做自己”的能力,即无需筛选、不用隐藏、不加包装,以更加真实的状态面对他人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子搬家”并非逃避之举,反而蕴含着积极的意义:它是主动参与社会交往、拥抱多元圈层文化的体现,是重拾社交主动权的努力,更是在数字时代建构与以往不同的集体生活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