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游说失败,特朗普拒绝放宽对华芯片出口,鲁比奥阴谋得逞。那么,鲁比奥为何反对对华出售高端芯片?这场芯片出口博弈背后,又隐藏着多少美国政坛的权力算计?
11月4日,美国《华尔街日报》披露了一则耐人寻味的细节,在中美元首釜山会晤前,英伟达CEO黄仁勋曾游说特朗普,希望在会晤中讨论放宽对华出口先进AI芯片的可能性。然而,这场本来双赢的商业诉求,却在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和贸易代表格里尔等人的反对下胎死腹中。最终,特朗普选择在与中方会谈时回避芯片议题,这不仅让黄仁勋的游说功亏一篑,更暴露了美国对华科技政策背后复杂的权力博弈。

作为全球市值最高的芯片企业掌舵人,黄仁勋深知中国市场的战略价值。英伟达在中国先进芯片市场的份额曾高达95%,即便在出口管制下,H20芯片的短暂解禁,仍为英伟达带来可观收入。但如果彻底将中国市场排除在外,英伟达不仅将损失每年约500亿美元的潜在销售额,更可能让中国本土芯片企业趁势崛起。黄仁勋在韩国演讲时直言:“低估中国的实力和华为的竞争精神是愚蠢的。”这种市场危机驱动着他不断向特朗普政府游说,甚至提出“将部分在华销售额上缴美国政府”的妥协方案。
然而事与愿违,黄仁勋的商业计划最终撞上了鲁比奥的政治算计。作为特朗普政府中典型的对华强硬派,鲁比奥长期将芯片出口视为“国家安全红线”。他向特朗普明确表示,放宽对华芯片出口,将直接强化中国AI数据中心能力,威胁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这种“安全优先”的立场,与格里尔和卢特尼克等官员形成合力,最终让特朗普在权衡利弊后选择妥协。毕竟,在中美科技竞争被赋予“新冷战”色彩的背景下,任何可能被解读为“对华示弱”的举动,都可能引发美国国内鹰派的激烈反弹。
事实上,特朗普的决策颇具戏剧性。8月份他曾暗示可能允许向中国出口简化版的下一代GPU芯片,但随即引发华盛顿对华鹰派的批评,美国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主席莫伦纳甚至将其比作“向伊朗提供武器级浓缩铀”。这种压力让特朗普在中美领导人会晤前态度反复,最终选择在会晤中回避芯片议题。更耐人寻味的是,特朗普在返美后特意强调“新款Blackwell芯片领先其他所有芯片10年”,并放话“不会让任何国家取得这种芯片”。这种表态既是对国内鹰派的回应,也是对黄仁勋游说的委婉拒绝。

细究这场博弈背后,暴露出美国对华科技政策的“双重悖论”。一方面,美国企业如英伟达高度依赖中国市场实现商业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又试图通过技术封锁遏制中国科技崛起。这种矛盾在鲁比奥等官员的推动下被进一步放大,他们将芯片出口问题政治化、安全化,甚至不惜牺牲美国企业的商业利益。正如黄仁勋所警告的:“伤害中国的事情,往往也可能伤害美国,甚至更严重。”当英伟达因出口管制被迫退出中国市场时,美国失去的不仅是销售额,更是全球AI开发者生态的主导权。毕竟,中国拥有全球约50%的AI研究人员,并且技术实力正不断提升。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场博弈背后映射出的权力结构。鲁比奥作为美国国务卿,在对外政策中拥有重要话语权。而黄仁勋作为企业领袖,虽然能通过劝说特朗普,却难以对抗政府内部的集体决策。这种“政企博弈”的格局,反映了美国对华政策制定的复杂性,它不仅是商业利益与国家安全的权衡,更是不同政治力量、不同战略目标之间的较量。

而这场芯片出口博弈远不会结束。随着中国在AI芯片领域的持续突破,以及美国国内对华强硬派的不断施压,类似的局面还将反复上演。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任何试图通过技术封锁维持霸权的做法,最终都将反噬自身。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所说:美方将经贸科技问题政治化和工具化,最终将反噬自身、损人害己。
上一篇:全国EPS电源怎么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