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回是真的动了真格。2023年上半年,中国芯片进口数量一下子少了516亿颗,这一下让海外一票代工厂全都傻眼。全球芯片市场靠中国吃饭,结果这“大买家”突然收手,直接引发连锁反应。有人说中国这是在“练内功”,要把芯片这事儿彻底握在自己手里。
官方海关数据摆在那:2023年上半年中国进口芯片2277亿颗,同比下降18.5%,金额只剩1630亿美元,少了333亿美元。折算下来,每天少买2.9亿颗,少花13个亿。对那些靠中国市场过日子的芯片厂来说,这简直是晴天霹雳。

2022年中国进口额占全球芯片销售的七成多。也就是说全球每卖出10颗芯片,有7颗是卖到中国的。你说,中国一收手,谁不慌?从韩国到美国,从台积电到美光,全都跟着哀嚎。
芯片进口骤减,不只是因为买不起,而是被人卡了脖子。美国从2022年底起就加码出口限制,高端GPU、AI芯片、先进制程设备全都不卖。英伟达A100、H100,AMD的MI系列统统被列入清单。制造设备也卡得死:14nm以下逻辑芯片、18nm以下DRAM、128层以上闪存设备都禁止出口。
这下国内企业没得选,只能自己干。政策早就定了,到2025年芯片自给率要达到70%。这不是口号,是任务。长江存储、长鑫存储、中芯国际全都加班加点搞研发、扩产能。

长江存储在闪存领域一口气干到232层;长鑫存储在DRAM市场拿下全球3%的份额;中芯国际在全国新建多家工厂,月产能往100万片冲。芯片从买不到,到能自己造,速度快得超出很多人预期。
中国减购后,海外厂商直接崩盘。三星电子芯片部门2023年一季度亏了237亿人民币,SK海力士亏176亿,美光亏165亿。三家合计近600亿,全被库存压垮。1TB固态硬盘的价格从1500元掉到400元都没人要。
台积电也好不到哪去,一季度营收环比降18.7%,净利润少了三成。英特尔亏28亿美元,AMD利润腰斩,高通净利润跌三分之一。厂商为了止血,减产、裁员、砍投资,一个比一个惨。

这些企业原本指望中国市场救命,现在发现这条路不好走。美光、海力士的存储芯片在中国库存堆积,台积电高雄扩产计划被迫暂停。全球芯片业的“寒冬”,就是从中国削减订单开始的。
到了2024年,情况有点反转。全年中国进口5492亿颗芯片,比上一年多14.5%,金额3856亿美元。表面看是进口增加了,其实结构变了,高端买不到,低端和中端自己能造,进口的都是补缺口的货。
国内需求也在回暖,手机、电脑销量稳住了,AI和新能源汽车带来新需求。出口也亮眼,2024年中国芯片出口突破万亿人民币,出口数量2981亿颗。虽然还是逆差,但国产替代明显提速。

长江存储月产能13万片,全球占比8%,长鑫存储年产273万片,全球第四。国家大基金三期投500多亿扶持芯片制造,政策上给了最实在的底气。
在这一波调整中,中芯国际彻底赢麻了。公司成立于2000年,如今是全球第五大晶圆代工厂。虽还造不出3nm、5nm的芯片,但14nm到90nm的成熟制程,它是王者。
这些工艺不光用在手机上,还用在新能源汽车、电源管理芯片、家电、物联网设备上。国内需求量巨大,占市场的七成以上。
2025年上半年,中芯国际营收323.48亿元,同比涨23%,净利润23亿元,涨近四成。产能利用率接近九成,毛利率22.5%,订单排到明年。股价一年涨了17%,市值冲到9500亿。

台积电有3nm,中芯国际靠14nm到90nm吃下国内市场,这就是中国模式——不一定最先进,但一定最稳。
长江存储和长鑫存储也在加速冲刺。长江存储估值超1600亿,全球NAND市占8%,计划年底冲到10%。它推出的致态TiPro9000固态硬盘,已经能和三星旗舰比性能。
长鑫存储在DRAM领域更猛,年产超270万片,全球份额接近12%。还在和华为合作16nm HBM3高带宽内存,明年就要量产。和韩国差距正从十年缩到三年。这些企业的崛起不光改变国内供应格局,也让全球产业链重新洗牌。
2025年,美国的限制措施还在加码,新增人工智能出口管控,禁止AI芯片卖给中国。中国这边直接反制,限制辉达芯片使用,推动全国产设备上线。长江存储的全国产生产线正式投产,就是要摆脱进口设备依赖。

商务部今年发布50号公告,对美国芯片措施发起磋商。全球供应链正在重新分布——中国从“最大买家”,变成“主要制造者”。
从2023年砍516亿颗进口,到2024年稳住反弹,再到2025年中芯国际、长江、长鑫全面发力,中国芯片业正在完成一场翻身战。
海外代工厂还在哀嚎,中国企业却越打越硬。国产替代不是口号,是实打实的成果。接下来,就看我们能不能在设备、EDA软件这些关键环节上再突破一步。芯片这事儿不光是科技,更是国防、是主权。中国这场“芯片保卫战”,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