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底,荷兰安世半导体干了件让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揪心的事——10月26日单方面宣布停止向中国东莞的封装测试工厂供应晶圆。这举动乍看是跟着美国想在半导体领域拿捏中国,可没等中国企业慌神,荷兰自己倒先陷入“里外不是人”的尴尬,连欧盟都跟着慌了神,美国还悄悄撤了场,活脱脱一场地缘博弈里的“闹剧”。

这事的由头其实早有伏笔。之前中国对安世半导体在华工厂生产的芯片实施出口限制,本是正常反制操作,荷兰那边却反应激烈,没过多久安世半导体外籍CEO就跳出来说要断供晶圆。明眼人都清楚,这哪是CEO个人决定,背后分明是荷兰政府在操盘。他们大概以为断供一出,安世中国就得“无米下锅”,可现实狠狠打了脸——安世中国很快给客户发了公告,说手里攒的成品和在制品库存足够用,撑到年底甚至更久都没问题,客户压根不用愁订单。不光有库存兜底,安世中国还启动了好几套预案,正加紧验证新的晶圆产能,就等着明年能无缝衔接上。荷兰这步棋走得太急,忘了中国早不是十几年前那个容易被“卡脖子”的状态,尤其在半导体这种关键领域,企业早有应对风险的意识,断供不仅没伤到中国,反而给中国企业加速供应链自主化送了机会。更有意思的是,安世半导体本就有中国企业股份,荷兰政府这么一掺和,自家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信任度直接打了折扣,实在让人看不懂。
荷兰这边还没从断供的“底气”里缓过来,汽车行业的坏消息就传了过来。本田有个海外工厂,一年能产20万辆汽车,就因为拿不到安世中国的芯片,直接被迫停产了。这事儿一出来,大家才更清楚安世中国的芯片有多重要——车企没了它,连汽车都下不了生产线。要知道安世半导体在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地位不一般,2024年位居全球功率分立器件营收第三位,国内更是稳坐第一,小信号二极管、晶体管出货量全球第一,车规级Power MOS全球第二,它的芯片在汽车电子系统里是大量应用的基础部件,品类多还替代性低,一旦供应中断,短期内根本找不到替代来源。之前中国实施出口管制后,才两周时间,部分安世半导体产品价格就从几分钱暴涨到2到3元,翻了10倍还多,Stellantis集团紧急成立“应急小组”监控事态,日产汽车也坦言库存只能维持到11月第一周,全球汽车产业都面临停产风险。

欧盟一开始的态度很明显,毕竟和荷兰是欧洲“自己人”,就算不公开支持,至少也是默许。可随着本田停产这类坏消息越来越多,欧盟终于坐不住了。欧盟委员会管贸易和经济安全的官员谢夫乔维奇站出来说,安世半导体这事是“事关重大的双边问题”,搞不好会波及整个欧洲甚至全球,还承诺必要时会帮荷兰和中国沟通,赶紧找解决办法,别让全球供应链出乱子。这态度转变也太明显了,说到底还是怕了——汽车产业可是欧洲的“命根子”,真要是因为芯片断供把整个行业拖垮,那损失可不是小数目,所以只能从之前的“装聋作哑”变成主动“劝和”,生怕火最后烧到自己身上。
比欧盟态度更耐人寻味的是美国。之前荷兰敢这么硬气,不就是因为美国在背后煽风点火,说好了要一起在半导体领域给中国施压。结果中美先后在吉隆坡和釜山开了会谈,还在不少分歧上达成共识,没过多久白宫就宣布中国同意恢复对美出口汽车芯片——等于美国直接“溜了”。本来荷兰还指望拉着美国一起扛中国的芯片出口禁令,现在倒好,美国先拿到了“豁免权”,中国的禁令很可能只针对荷兰和欧盟,荷兰这才发现自己成了“孤家寡人”,之前信誓旦旦的盟友,转头就把自己卖了。美国向来都是“优先考虑自己”,怎么可能真为了荷兰牺牲利益,荷兰当初那么信美国,尤其是特朗普那套承诺,现在看来实在荒唐。
更讽刺的是,荷兰这波操作还帮了中国一个忙。断供逼得安世中国更快推进供应链国产化,现在已经在跟国内的晶圆厂对接,争取早日实现自主供应。荷兰想通过断供打压中国半导体产业,最后反而加速了中国的自主化进程,这不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回头看整场风波,荷兰把“里外不是人”演得明明白白:对华断供没伤到中国分毫,反而帮安世中国推进了供应链国产化;跟着美国站队,结果美国先跑路把它晾在一边;想靠欧盟撑场面,欧盟又怕损失太大先服软。

说到底,在大国博弈里,盲目跟着别人走,不考虑自己实际利益,最后只能是这个下场。荷兰要怪就怪自己当初太冲动,没看清形势就乱出牌,还轻信了靠不住的盟友。这事儿也给其他国家提了醒:全球化时代,供应链是相互依存的,谁也别想着靠“断供”拿捏别人,最后很可能反噬自己。现在安世中国有库存撑着,还在找新产能,荷兰却陷入孤立,欧盟忙着劝和,美国早已抽身,这场由荷兰挑起的断供风波,最终只会让荷兰自己吞下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