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汽车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EEA)进入快速迭代期,区域化、中央计算趋势下的算力集中与供电网络重构,叠加各家28nm车规MCU的成熟落地并大规模应用,对控制器配套的电源管理集成电路(PMIC,Power Management Intergrated Circuits)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
配套的PMIC不仅要适配多轨供电、宽电压范围与高瞬态响应的性能需求,更需在功能安全层面形成与整车安全目标的深度匹配。那么,功能安全与PMIC究竟存在怎样的底层关联?主流厂商又推出了哪些针对性的技术方案?
功能安全愈发重要
ISO 26262标准基于IEC 61508,于2011年制定,是专门针对汽车电子领域的功能安全标准。自该标准诞生以来,汽车各零部件广泛应用功能安全设计。不过在2014 ~2016 年期间,国内功能安全应用并不广泛,当时处于燃油车时代,功能安全主要应用于EPS(电动助力转向)、发动机管理或刹车系统等领域。
如今进入电车和辅助驾驶时代,汽车电子零部件愈发复杂,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领域等场景都对功能安全有迫切需求。功能安全若不到位,极易引发事故,现在功能安全在汽车领域已无处不在。
谈及功能安全,其安全等级的确定与系统安全目标紧密相关,需基于具体的系统风险分析来明确。因此,OEM会遵循ISO 26262标准,通过危害分析与风险评估(HARA) 确定ASIL等级。该等级由严重度(Severity)、曝光度(Exposure)、可控度(Controllability) 三个维度进行评估:

通过三个维度综合评分确定汽车安全完整性等级,等级从QM(非安全相关)到A、B、C、D(D级最高)。其中ASIL-D代表最高严格等级,ASIL-A代表最低严格等级,QM(quality management)则意味着只要按照企业流程开发就可以满足ISO 26262要求,无其他特殊要求。
例如排气制动功能,若出现非预期发动机制动导致湿滑弯道车轮锁死,其严重性为S3、暴露概率E3、可控性C3,对应ASIL C等级。

不同汽车系统因危险事件的风险差异,对应不同ASIL等级,具体示例如下表:

PMIC与功能安全
汽车PMIC是与汽车功能安全关联最为紧密的器件之一。汽车PMIC是管理和调节电子系统电源的半导体器件,在汽车中负责管理车辆众多电子元件所需的各类电源和电压,充当“电源枢纽”,确保能源高效分配,同时防止电压尖峰、浪涌等电气异常。
汽车PMIC具备电池管理、电压调节、供电排序等多种功能,能有效完成电池充电、DC-DC 转换、电压调节等任务;集成了监控、排序和功能安全支持等功能,可简化客户设计并节省电路板空间,通过高集成度节省汽车系统空间及成本,增强系统的可靠性和鲁棒性;拥有高效的可配置开关稳压器和线性稳压器,能根据特定应用需求提供核心电压、内存电压和I/O电压。
PMIC本身在汽车上应用很多,包括动力、ADAS、底盘、车载摄像头、娱乐系统、虚拟仪表板等场景。当前区域架构(Zonal)兴起,SoC与MCU变得愈发复杂,系统功能增多、功耗上升,PMIC需持续创新适配技术需求。其主要分为电源管理公司自研及MCU公司配套两类,虽部分汽车芯片价格下降,但在燃油车向电动车过渡中,汽车PMIC整体需求稳定,需应对更高功率、复杂系统集成及自动驾驶的安全可靠性要求。

PMIC在汽车功能安全中承担多重角色:
现代汽车PMIC 已从单一电源转换器件升级为“转换+监控+安全”的集成系统,其架构设计遵循“分层防御、冗余容错”原则。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很多厂商把PMIC和SBC放在一起,但在ECU设计中,两种供电芯片选型存在一定差异。PMIC以电源管理为核心,负责电源转换、分配及异常监控(如看门狗、电压监测),SBC则是“集成型”方案,在供电基础上融合CAN、LIN等通信接口。二者选择需结合需求:系统若需精准管理多路电压、注重转换效率与复杂电源功能,选 PMIC;若需集成供电、通信、监控等基础功能以简化设计,或对通信接口要求高,SBC更合适,当然它比PMIC更贵一些。
PMIC核心功能安全机制
那么对于PMIC来说,核心功能安全机制包括哪些?以恩智浦(NXP)的PMIC为例来看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机制:
自测机制(ABIST/LBIST):ABIST(模拟内置测试)默认在PMIC启动时、从低功耗模式(LPOFF)唤醒时自动触发,也可通过 SPI接口按需触发;LBIST(逻辑内置测试)检测监控单元的逻辑电路完整性,覆盖组合逻辑与时序逻辑故障。

电压监控机制:通过灵活的电压监控设计,适应不同场景需求。

Watchdog监控机制:Watchdog是监控MCU运行状态的核心模块,对于ASIL-B或者ASIL-D不同等级,有着不同的选择。



SPI/I2C传输安全:为防止配置数据篡改或传输错误,PMIC采用多重安全机制。

安全写入流程(INIT 阶段):在 PMIC 初始化(INIT)阶段,为防止寄存器配置错误,需执行以下流程:

故障容忍时间间隔(FTTI)适配:FTTI 是系统从故障发生到进入安全状态的最长允许时间。

国外厂商PMIC上的布局
目前,车规PMIC以国外厂商为主,每家厂商对于产品的理解都所有不同。尤其是当下EEA逐渐集中化发展下。
英飞凌给出了其功能安全最佳搭挡:AURIX TC4x 和OPTIREG PMIC TLF4x。AURIX TC4x作为英飞凌的第三代产品AURIX MCu产品,在功能安全特性上又做了进一步的提升。
英飞凌的TLF4x PMIC,则具备了为 AURIX量身定制的安全监控功能,提供 AURIX所需的外部安全措施:供电电压监控、时钟监控(看门狗)、SMU(安全管理单元)告警监控。此外,PMIC还为系统提供独立于MCU的第二条关断路径,与MCU两者搭配,组成最小的功能安全核心单元,支持系统实现ASIL-D的功能安全要求。

意法半导体(ST)车规PMIC最新推出的SPSB100为代表,是一款匹配高集成度MCU的产品,ST给出的组合是SPSB100+Stellar P。
SPSB100内置三个降压转换器(最大6A 输出)、两个LDO 及高边驱动器,支持3.3V、5V等多电压输出,可灵活设置上电顺序与输出参数,适配Stellar MCU、区域控制单元、车身控制等多平台。通过内部NVM存储配置参数,SPI端口支持控制与诊断,深度睡眠模式静态电流低于40µA,兼具节能与便捷性。具备过流、过热、电压瞬变稳定等多重保护功能,提供 ISO 26262功能安全相关技术文档,出厂默认 SPSB100B(直供MCU核心)与 SPSB100P(驱动MCU内部电源)两种配置,满足不同系统供电需求。

MPS作为汽车芯片领域的佼佼者,一直在“死磕”汽车功能安全,从自研MPSafe汽车功能安全开发流程,到打造一系列等级认证的功能安全芯片产品,MPS一直很努力。
MPS主要通过与车规MCU、SoC厂商联合开发定制化汽车PMIC解决方案。比如此前与芯驰合作的X9H参考板,采用两级供电架构:一级电路采用MPQ4436-AEC1,支持45V宽输入、6A输出,可选展频功能降低EMI;二级电路采用MPQ217x系列与MPQ2167A-AEC1搭配,实现快速瞬态响应、超低噪声输出,适配多屏联动需求。


恩智浦(NXP)构建了覆盖高、中、低压场景的汽车PMIC产品矩阵,适配从传统燃油车到高端智能电动车的需求。同时,恩智浦PMIC构建了跨厂商处理器适配生态,在ADAS、动力域、智能座舱等领域支持Ambarella、地平线、英飞凌等品牌处理器提供适配方案。

国产厂商不断突破
国产厂商也一直在突破,不断推出相关产品。
随着汽车三电、域控、底盘等系统对功能安全需求的升级,带功能安全MCU单车需求量超过10颗,与之配套的ASIL-D PMIC需求也将相应增加。针对这种趋势,南芯科技近期推出全新车规级高端MCU PMIC SC6258XQ,可为域控制器、车身控制模块、动力总成和ADAS等系统中的MCU内核提供高效稳定的电力支持。
SC6258XQ通过 ISO26262 ASIL-D功能安全认证和AEC-Q100认证,静态电流低,能量效率高,可支持高端MCU在车载系统中的多样化功能。提供AMUX、外部电压监控等系统级功能,并支持灵活的上电/下电序列,可适配国际大厂的车规级MCU,也可适配国产MCU。该产品采用高压变换器预调节 + 低压变换器输出目标电压的架构,集成多路电源轨,包括1路升降压控制器、2路降压转换器、1路高压LDO及多路后置 LDO,用于 MCU 主供电、核心供电、外设接口供电、ADC供电和传感器供电。待机模式下静态电流低至 20μA,睡眠模式下静态电流低至300μA,有效减少能量耗散,延长电动汽车行驶里程。

今年8月,矽力杰SA47301/SA47321系列车规PMIC获得SGS功能安全ASIL-D产品认证证书。SA47301/SA47321系列芯片通过了严格的AEC-Q100可靠性认证,在电子助力转向系统(EPS),电子驻车(EPB),变速箱控制单元(TCU),主动悬架,车载充电器(OBC),电池管理系统(BM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整车控制器(VCU),域控制器(ZCU)等多类型产品中成为了国产化替代的首选。
芯合电子车规55系列PMIC芯片在去年,成功通过了独立第三方检测、检验和认证机构TÜV NORD集团的ISO 26262 ASIL-D功能安全产品认证,并获得了相关证书。这一成就标志着芯合电子车规55系列PMIC芯片在车规级芯片功能安全开发能力方面达到了国际标准。芯合电子车规55系列PMIC芯片是高性能、高实时性、高安全性的车规级电源管理芯片,集成面向MCU、CAN收发器、传感器的多路供电以及看门狗等安全监控功能,覆盖变速箱、电驱、电池管理、底盘、ADAS等核心应用。
虽然目前国内产品还没有那么多,但国产已经开始逐步突破。随着汽车EEA架构进一步演变,未来汽车一定会更加集成化,配合MCU的PMIC的要求也会更高,相信彼时国产厂商追赶的脚步会更加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