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金融时报》消息,英伟达、AMD 需上交在华芯片销售收入 15%,方可获美国政府出口许可。这一政策调整,将重塑中美芯片产业博弈格局。
美国对中国芯片产业的压制,早已形成一套严密体系。从高端芯片设计软件断供,到制造设备出口限制,再到数百家中企被列入实体清单,每一项举措都指向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升级。全球芯片产业链中,美国凭借在 EDA 工具、光刻机核心部件等领域的垄断地位,试图构筑技术壁垒,将中国锁定在中低端芯片市场。这种压制不仅针对华为等科技巨头,更延伸至整个半导体生态,从材料研发到人才交流均设置障碍。
特朗普政府推动的这一政策转变,背后是多重矛盾的集中爆发。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 年美企在华芯片销售额同比下滑 18%,创十年最大跌幅。中国本土芯片产能提升,中低端市场国产替代率已达 65%,直接冲击美企传统优势领域。英特尔、高通等企业连续六个季度财报显示,中国市场收入占比从 35% 降至 28%,企业游说力量最终促成政策松动。
政策细节显示,英伟达 H20、AMD MI308 等面向中国市场的 “特供版” 芯片成为交易核心。企业需按季度上报在华销售数据,缴纳 15% 收入作为 “安全许可费”,期限暂定两年。美国商务部同步公布,已向 12 家企业发放专项出口许可证,覆盖人工智能训练、数据中心等应用场景。这种 “以税换许可” 的模式,打破了此前 “一刀切” 的禁令框架。
美国政府短期可获得可观收益。按英伟达 H20 芯片年销 80 亿美元、AMD MI308 年销 40 亿美元计算,15% 的费率将为美国财政带来 18 亿美元年收入。这一数字相当于美国半导体产业研究经费的 12%,短期内可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长期来看,政策破坏了美国市场经济的信誉基础。全球半导体理事会调查显示,76% 的亚洲芯片企业计划减少对美技术依赖,62% 的欧洲企业加速在华本土化布局。这种信任危机对美国构建 “芯片四方联盟” 的努力造成实质性打击。
中国芯片企业获得了技术缓冲期。通过合法渠道引入的 “特供版” 芯片,虽性能较国际版有差距,但可为国产 AI 算法优化提供参考样本。中芯国际 14nm 工艺良率已提升至 92%,与台积电同代技术差距缩小至 1.5 年,恰好可承接这类芯片的替代需求。
国产替代进程反而得到加速。2024 年中国半导体设备销售额突破 2000 亿元,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等企业的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已进入中芯国际、长江存储产线。成熟制程芯片价格较国际同类产品低 15%-20%,在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领域形成竞争优势。
国际舆论对这一政策的批评直指美国双重标准。美国前商务部高级顾问查克・韦尔逊公开表示,用国家安全换取短期财政收入,是 “饮鸩止渴式的政策短视”。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年度报告指出,美国此类单边限制措施已导致全球芯片产业链额外成本增加 430 亿美元,扰乱了正常的技术扩散节奏。
中国半导体产业正构建 “双循环” 发展模式。自主创新方面,2024 年研发投入突破 1800 亿元,占行业营收比重达 21%,中科院计算所发布的 “龙芯 3A6000” 处理器,性能达到英特尔第 10 代酷睿水平。开放合作层面,通过 “一带一路” 数字经济联盟,与 19 个国家建立芯片技术联合实验室,在封装测试、材料研发等领域实现技术共享。
全球芯片产业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在成熟制程领域的产能已占全球 42%,28nm 及以上芯片自给率从 2020 年的 15% 提升至 2024 年的 48%。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预测,若现行政策持续,2025 年中国将在中低端芯片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而美国在高端领域的垄断优势将缩减至 5 年以内。这种力量对比的变化,或许正是特朗普政府当初推动政策调整时未曾预料到的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