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乌克兰危机已经进入一个不折不扣的新阶段。泽连斯基和他的团队,眼看战场攻防陷入胶着,西方援助“拖拖拉拉”,舆论和民生压力都在上升。于是,乌克兰开始打出一张更“冒险”的牌:对俄罗斯—中东欧能源命脉下手。无人机多轮攻击俄罗斯“友谊”输油管道,直接让匈牙利、斯洛伐克这两个北约成员的石油供应线断了好几天。整个欧洲能源安全的神经,不夸张地说,被乌克兰自己亲手“踩疼”了。
这不是单纯的军事骚扰。友谊输油管道是中东欧国家经济和社会运转的“血管”。南线穿越乌克兰,供油到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涉及炼厂、交通、机场、军需,80%到90%的匈牙利石油全靠它。乌克兰过去一直对这条线“有所克制”,一是靠过境费赚钱,二是避免盟友受损,三是给谈判留活口。但现在,泽连斯基把这道门踹开了,等于把盟友拖进了能源痛苦的新战场。
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的反应极为强烈。外长西雅尔多连续对欧盟和白宫发声,直接用“企图把我们拖入冲突”“损害国家主权”来形容乌克兰。欧尔班更是写信给特朗普,抱怨乌克兰“吃里扒外”:匈牙利给乌克兰送电送油,换来的却是炸毁自己油管。斯洛伐克也是联名致函欧盟,要求为成员能源安全“兜底”。特朗普收到欧尔班信件后,罕见地写了手写回信,怒气写在每个字里——“非常愤怒”,“你是我的好朋友”,要欧尔班顺便告诉斯洛伐克。
乌克兰这一波操作,表面是打击俄罗斯的后方补给,实际上却把欧洲盟友逼到了墙角。无人机袭击泵站、变电节点,虽说技术含量不高,但战略外溢远比导弹轰击前线大。只要泵站一停、管道一断,炼厂就面临“断炊”,民用、军用、机场全部受影响。社会成本、危机管理、跨境协调,每个环节都能引发连锁反应。更重要的是,这种“自残式”骚扰,把欧盟和美国的容忍度拉到极限,让华盛顿和布鲁塞尔的耐心被消耗殆尽。
泽连斯基为什么要冒这么大风险?说白了,就是两头施压。一方面,想逼莫斯科分兵消耗,战略后方不稳,俄军压力大;另一方面,想逼欧盟和美国加码援助,甚至直接出面。可欧洲这次没像以前那样“挺身而出”,反而是被激怒了。匈牙利直接怼乌克兰,称欧盟已经成了“乌克兰委员会”,不再代表成员利益。斯洛伐克也正式警告,能源安全不可被绑架。欧盟内部开始讨论,是不是要限制对乌克兰的支持。特朗普的怒火,也不仅仅是“同情盟友”。美国要的是把俄乌局势压回可控轨道,避免欧洲出现“能源恐慌”导致内部撕裂。现在乌克兰一脚踹翻油管,就等于把火点在了欧洲民众的饭碗上。
对比北溪天然气管道当年的爆炸案,乌克兰这次袭击友谊管线的后果更直接。北溪断气,让欧洲能源价格飙涨、民生压力爆表,社会承压在冬天差点崩盘。友谊管道再被“补一刀”,选民忍耐的极限会提前到来。匈牙利已经用实际行动表态,不排除反制措施。西雅尔多几次暗示,匈牙利是乌克兰的最大电力供应国,手里也有反制牌。匈牙利甚至直言,俄乌冲突本可避免,现在却要为乌克兰的“战略冒险”埋单。
乌克兰以为这样能捞到更多筹码,实际是在耗掉同盟的耐心,把舆论的同情心资本一步步换成了政策层面的“逆反”。西方内部原本在舆论上“支持乌克兰”,现在不得不面对“支持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式、牺牲谁的利益”这三道难题。
意大利司法部门刚刚把乌克兰籍嫌犯引渡回国,波兰议会否决了对乌资金法案,欧洲舆论开始从“战场支持”转向“证据支持”。一旦能源、司法、舆论三线压顶,乌克兰“挑战底线”的冒险主义,很可能把原本同情自己的“朋友圈”撕得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