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石,已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国防安全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支撑,同时,高端芯片的研发、制造与封装测试全链条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近年来,国内高校纷纷响应国家战略,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学府陆续设立集成电路学院,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平台。
近期,又有多所高校新成立了集成电路学院,包括合肥工业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
01
合肥工业大学成立集成电路学院
10月7日,合肥工大隆重举行创新学院揭牌仪式,正式成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未来技术三大创新学院。
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及校领导、政府领导出席揭牌仪式。此外,华为首席科学家田奇也出席现场揭牌。
校长汪萌强调,集成电路创新学院主要聚焦芯片“卡脖子”技术,填补高端人才缺口。学院将坚持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共建,通过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搭建高标准科研创新平台、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有组织人才培养、有组织科学研究和有组织产业服务的有机统一。
合肥市被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列为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发展城市,将集成电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形成从IC 设计—核心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关键材料/装备—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超过 500 家,企业包括晶合集成、合肥长鑫、沛顿存储、颀中科技、京东方、维信诺等。
其中晶合集成是国内头部晶圆代工企业之一,主要从事12英寸晶圆代工及其配套服务,具备DDIC、CIS、PMIC、MCU、Logic等工艺平台晶圆代工技术能力和光刻掩模版制造能力。今年8月1日,晶合集成公告称,正在筹划发行境外上市股份(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9月29日,晶合集成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H股发行并上市的申请,拟在港交所主板挂牌。
02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成立集成电路学院
9月28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同时成立两个新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智能医学与健康工程学院,涉及上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
据了解,为顺应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建设需求,深化集成电路装备与封装测试领域人才培养改革,强化集成电路产教深度融合,新成立的二工大集成电路学院以产业链需求为导向,重点建设集成电路装备、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集成电路热管理技术等核心方向,强化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专业群建设。
上海已形成以张江、临港为核心的完整集成电路产业生态,规模居全国前列,技术水平位居全球前列。在集成电路领域,上海汇聚了超1200家集成电路产业企业,包括紫光展锐、韦尔股份、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沪硅产业、盛美上海等。
上海一向注重集成电路领域人才培养,今年8月,上海临港新片区正式启动集成电路人才实训基地建设,该基地由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和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指导建设,上海临港新工科产教融合研究院与上海临港司南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联合运营。
03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黄埔集成电路学院揭牌
9月6日,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黄埔集成电路学院在学校东区体育馆正式揭牌。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朱金龙校长致辞时指出,黄埔集成电路学院是黄埔区委、区政府落实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和省委"1310"决策部署作出的战略安排,由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筹建,目前已经按照计划推进建设落地。
黄埔集成电路学院教学实验楼配备EDA技术实训室、工业机器人仿真实训室、智能产品开发实训室等,崭新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平台、半导体器件测试仪器等一应俱全。
广东省正加速布局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黄埔区作为广州先进制造业核心区,更是将集成电路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黄埔区已集聚集成电路企业超150家,形成以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装备为完整闭环的集成电路与半导体产业链。其中,粤芯半导体是粤港澳大湾区全面进入量产的12英寸芯片制造企业,被喻为“广州第一芯”,目前已启动IPO辅导并进入A股上市准备阶段。
结 语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各大高校依托自身学科优势搭建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与科研平台,随着这类院校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地协同,将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为产业筑牢人才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