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30日,荷兰政府依据1952年《货物供应法》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时,其宣称的"国家安全风险"至今未能出示任何实质证据。值得玩味的是,强行接管恰发生在美国商务部发布"穿透性规则"的次日——该规则明确要求对闻泰科技(安世母公司)实施次级制裁。荷兰法院10月披露的文件证实,美荷双方曾就CEO撤换等事项进行过"密切协调"。这种时间点的精准吻合,将荷兰所谓"自主决策"的遮羞布撕得粉碎。

面对荷兰的趁火打劫,中国商务部的反制措施犹如精准的外科手术:对安世中国生产的车规级芯片实施出口管制,直接击中了欧洲汽车产业的"七寸"。数据显示,安世半导体车规级功率器件在全球市场占比达40%,而欧洲市场占比约18%,其在中国完成的封装测试环节具有不可替代性。德国汽车工业协会10月中旬报告显示,仅10月份就有超过30万辆汽车因芯片短缺无法下线,并面临停工,停产危机。这种立竿见影的连锁反应,让荷兰政府始料未及。
目前,安世半导体在德国和英国的工厂生产半导体晶圆,再送往中国进行封装和测试,约80%的最终产品都在中国完成。但这场全球芯片供应危机,完全由荷兰政府引发的。10月30日,中美经贸博弈迎来关键转折点,美方同意暂停实施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一年。作为回应,中方也将暂停实施10月9日公布的相关出口管制等措施一年,并将研究细化具体方案。
英国《经济学人》对此发表评论称,中美贸易战的胜负已见分晓。该刊指出,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关税施压、科技封锁等手段迫使中国让步的战略已经失败。中美第五轮经贸谈判结果,表面上看似平局,但实际上这场由美方单方面挑起的贸易战,最终以中方成功促使美方鸣锣收兵而告一段落。特别是在稀土管制等关键领域的反制措施,让美方深刻体会到中国
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中的不可替代性。在这场世纪大博弈中,中方的反应可谓是从从容容,游刃有余,而美方的表现则是匆匆忙忙,连滚带爬。当美国试图通过加征关税、技术封锁等手段施压时,中国没有陷入情绪化对抗,而是精准选择大豆进口限制、稀土出口管制等反制措施。这些举措不仅直击美国经济命脉,更巧妙打击了特朗普的政治基本盘。相比之下,美方的政策摇摆不定,从极限施压到被迫让步,整个过程显得仓促而被动。随着中美达成阶段性协议,荷兰对华态度出现戏剧性转变。
早前,荷兰方面表示已经准备归还安世半导体,但他们要求中方满足一个条件,即解除对关键晶片出口的封锁。荷兰经济部长卡雷曼斯在声明中说:“鉴于我们与中国官方的磋商富有建设性,荷兰相信,中国供应至欧洲和世界其它地区的晶片,在未来几天将送达安世半导体客户的手中。”这种转变背后,反应出荷兰政府已经扛不住了。此前欧洲汽车制造商联合会就曾在致函欧盟委员会时发出警告称,持续芯片短缺可能导致欧洲汽车业损失百万就业岗位。
有分析指出,尽管荷兰拥有ASML这样的光刻机巨头,但其在功率半导体领域对中国封装测试环节的依赖度高达80%。这种"你中有我"的产业现实,使得任何试图通过行政手段割裂产业链的行为都注定代价高昂。中方在这场博弈中展现的"精准反制+开放协商"组合拳值得称道。我们一方面通过出口管制彰显维护核心利益的决心,另一方面要求荷兰提出建设性方案并采取实际行动。欧盟称,“中方已同意恢复安世芯片供货”,前提是买方承诺仅用于民用用途。这种既坚持原则又保持灵活的外交智慧,正是新时代中国应对科技博弈的典型范式。
安世半导体事件充分表明,百年来西方国家的强盗本性一点都没有改变,但今时不同往日,中国早已不是任人宰割的对象,我们既有捍卫核心利益的钢铁意志,又有运用国际规则的战略智慧,更具备全产业链体系的反制能力。从对关键芯片的出口管制,到要求荷方拿出实质性解决方案,每一步都体现着中国维护自身权益的底气和能力。
毫无疑问,这种底气,来自于国家实力的提升,来自于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更来自于我们不惹事、也绝不怕事的坚定立场。这也在提醒西方认清现实:在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任何企图通过政治手段扭曲市场规律的行为,终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