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浪潮推动下,RISC-V架构正从传统嵌入式领域向高性能计算领域加速拓展。这一开源指令集架构凭借其独特优势,在全球算力需求激增的背景下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知合计算CEO孟建熠在近期举办的RISC-V峰会上强调,行业迫切需要推出更多标杆性产品来带动整个生态系统的爆发式增长。
生态基础日趋完善,产业化进程提速
RISC-V在国内的商业化历程始于2019年,最初主要聚焦于AIoT芯片等嵌入式应用场景。这一精简指令集架构的可裁剪特性与高可配置性,使其天然适用于资源受限的嵌入式设备。兆易创新、中科蓝讯、乐鑫科技等厂商相继在2019年至2020年期间发布基于RISC-V的芯片产品,标志着该架构在国内市场的初步落地。
随着技术不断成熟,RISC-V逐步从"嵌入控制"向"通用算力核心"迈进。2021年起,RISC-V社区开始聚焦中高性能、高能效的通用处理器方向,含MMU、支持运行Linux系统的RISC-V内核成为各厂商攻坚重点。2022年前后,多家厂商陆续推出对标级IP产品,推动RISC-V向多任务、高复杂度系统发展。软件栈的逐步完善以及工具链、操作系统支持度的提升,为RISC-V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核异构架构释放计算潜能
AI芯片对高并行度计算核心的需求几乎成为刚需,同时对定制化和功耗控制要求极高。RISC-V的可裁剪性、开放性与低功耗特性恰好与AI场景需求高度契合。越来越多AI芯片厂商选择RISC-V替代传统处理器核心,形成多核异构加可编程控制的结构范式。
英伟达早在2016年便将基于RISC-V指令集架构的控制单元用作GPU的控制器核心。该公司正积极推进CUDA向RISC-V架构的移植工作,这意味着开发者可以自由选择数据中心CPU架构。英伟达的NVLinkFusion技术蓝图整合了RISC-V CPU、GPU、网络芯片及NVLink互连技术,构建完整的数据中心级架构。
Tenstorrent将其BlackholeAI芯片设计成16个大RISC-V内核、752个小RISC-V内核的计算矩阵,其中大核用于通用计算,小核用于加速计算。该款产品性能高达745TOPS,整体AI性能和可扩展性优于同类竞品。算能科技发布的64核高性能RISC-V CPU SG2042实现了RISC-V架构高性能处理器的商业化,并通过自研TPU、加速卡等产品与RISC-V高性能服务器进行适配,打造融合服务器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