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充电宝行业频频“爆雷”。6月中旬,某充电宝品牌宣布召回近50万件问题产品,原因是电芯原材料存在瑕疵,极端条件下可能出现过热甚至燃烧。不久之后,另一家充电宝品牌也发布召回通告,涉及国内外共计超过180万件产品。安全问题集中暴露,敲响了行业警钟。
如今,无论是差旅通勤,还是日常出行,充电宝已成为不少人的刚需。正因其使用场景广泛、贴身携带频繁,其产品质量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轻则设备损毁,重则危及人身安全,代价沉重。部分品牌在电芯应用上存在未经批准擅自更换关键原材料的行为,导致长期使用后隔膜绝缘失效。看似细微的技术失控,实则是一些企业对核心供应链把控能力的不足、质量底线的失守。
当前多数充电宝品牌不具备电芯自主生产能力,只能依赖外部采购。在快速扩张与低价竞争的压力下,一些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将成本放在质量前面,忽视了对关键部件风险的识别和管控。
尽管国家已将移动电源纳入强制性产品认证(3C认证)范围,但认证后如何确保企业持续合规,还需建立更加细致有力的跟踪机制并及时修订,同时提升技术门槛,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在认证执行上,要建立更动态、更高频次的抽检制度,相关部门要开展常态化监督抽查,重点盯防多次不合格、历史记录较差的企业,加大惩戒力度。
更为关键的是,企业自身要建立完善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不断强化质量管控,这才是立足市场、赢得口碑的根本路径。从原材料筛选到成品出厂,从供应商审核到批次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应有清晰的标准与责任机制。只有将风险防控前置于生产设计之初,企业才能实现从事后公关向事前预防的转变。
在召回过程中,一些消费者反映无法第一时间获知召回信息,或在退货、补偿环节遇到流程复杂、响应迟缓等问题。这也提醒相关电商平台和销售渠道,不能在产品出问题后一走了之,应积极参与召回的执行。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销售消费品召回监管的公告》对此已作出明确要求,下一步在于落实执行,要让消费者看得见、找得到、退得了。
充电宝本应是缓解“电量焦虑”的贴心之物,不应是加剧“安全焦虑”的隐患之源。此次大规模召回,给部分企业带来阵痛,更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行业若继续在低价竞争中忽视质量红线,最终将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只有把安全置于优先位置,把监管落到每一处细节,在技术标准、企业责任与监管机制的协同推进下,充电宝才能成为消费者的安心之选。(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沛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