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泰科技11月5日的一纸公告,再次引发市场关注。公司第二大股东无锡国联集成电路投资中心宣布,计划通过大宗交易和集中竞价方式减持不超过公司总股本3%的股份。
以当日收盘价43.08元/股计算,这笔减持套现金额约达16亿元。
这已是无锡国联近期第二次减持闻泰科技。就在今年6月至9月,该股东刚刚完成了对闻泰科技0.9979%股份的减持。连续减持的背后,是闻泰科技正面临的复杂局面。

关键时期减持
减持计划细节显示,无锡国联拟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2%股份,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不超过1%股份。减持期间为2025年11月27日至2026年2月26日。
这一时间点格外敏感。当前,闻泰科技正陷入与荷兰政府关于安世半导体控制权的争夺战中。
9月30日,荷兰政府发出指令,冻结闻泰科技对安世半导体的资产和知识产权调整,为期一年。
无锡国联的国有背景更加引人关注。天眼查数据显示,其实控人为无锡市国资委。
这类股东的减持决策往往经过充分论证和长远考量,不只是简单的财务操作。
从股权变动情况看,无锡国联于2019年10月通过增发获得闻泰科技股份,当时持股比例达11.68%。经过前一轮减持后,目前持股比例已降至7.77%。
若此次顶格减持3%,其持股比例将降至5%以下,这意味着后续减持将不再需要提前披露。
安世危机,全球汽车产业链震动
安世半导体绝非普通企业。作为从飞利浦半导体剥离的行业巨头,它手握车规级芯片12% 的全球市场份额,二极管出货量全球第一。
更为关键的是,安世半导体早已成为闻泰科技的“命根子”。2025年上半年,安世贡献了12.61亿元净利润,占闻泰总利润的268% ——没了它,闻泰将直接陷入亏损。
荷兰政府的干预已引发全球汽车产业的地震。安世(荷兰)10月26日宣布停止向安世(中国)供应晶圆,导致后者无法正常生产。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在11月4日的回应中明确指出:“荷方应承担全部责任。”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警告,车企或面临数周内停产风险。德国《图片报》更是预估“整个德国汽车业最多只能撑10到20天”。
业绩大增与业务重构
颇具戏剧性的是,就在这场风波中,闻泰科技却交出了一份亮丽的业绩成绩单。
2025年三季报显示,公司第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0.4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79.29%。前三季度净利润共计15.13亿元,增幅高达265.09%。
这一“减收增利”现象背后是公司深刻的业务重构。公司营收同比下降77.38%,主要因产品集成业务出售及收入确认方式改变。
闻泰科技正在积极推进从多元发展到半导体聚焦的战略转型。天风证券研究报告指出,闻泰科技未来将“全面聚焦半导体业务,系统性强化在半导体行业的优势”。
半导体业务已成为闻泰科技的绝对核心。第三季度,公司半导体业务实现收入43亿元,同比增长12.20%,毛利率为34.56%。
从全球市场看,安世半导体作为全球最大的基础半导体器件供应商之一,2024年营收规模约147亿元人民币。
股东进退的深层逻辑
在此复杂背景下,无锡国联的减持决定值得深思。
从财务角度看,闻泰科技股价从10月中旬低点已反弹超过24%,无锡国联前次减持的成交价格区间为36.36-48.95元/股,当前股价处于区间上轨,提供了较好的减持窗口。
从风险角度看,股东可能对安世半导体风波短期解决的难度有所顾虑。闻泰科技在三季报中也坦言:“若2025年末前安世控制权无法恢复,公司可能面临收入、利润及现金流阶段性下调的风险。”
但从中长期视角看,闻泰科技的半导体业务基本盘依然稳固。公司在汽车、工业和消费电子三大应用领域持续扩展,特别是在汽车电子领域,其产品已覆盖全车应用的中低压功率器件、逻辑与模拟IC等,车规级产品收入占比超过60%。
无锡国联作为国有资本,其减持操作可能不仅仅是出于财务回报考虑,更是对行业风险与机遇的再平衡。
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上,一场关于控制权的博弈仍在继续。荷兰政府指令下的安世半导体,中国商务部表态中的坚定立场,还有那价值16亿元的股东减持计划,共同勾勒出当前中国半导体企业的真实处境。
无锡国联的减持窗口从11月27日开始,届时安世半导体的风波将满两个月。国资股东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减持,更像是一个冷静的商业决定——不在低谷恐慌抛售,也不在不确定性彻底消除前盲目乐观。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