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中方恢复出口”,然而又坚决表示“拒绝恢复中方CEO职务”——荷兰安世半导体在11月5日发布的这份声明,实际上自相矛盾,颇为令人费解。

一方面,安世半导体在声明中表达了对中方恢复出口的欢迎,试图展现其合作的诚意和开放的姿态;但另一方面,它又明确表示拒绝恢复中方CEO的职务。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和做法,不禁让人对安世半导体的真实意图产生疑问。

有分析认为,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背后可能隐藏着荷兰方面的无奈与后悔。

当荷兰官方媒体转载安世半导体这份声明时,许多欧洲评论员注意到一个细节:声明中不再提及此前针对中国的“技术威胁”和“数据安全风险”的指控,反而首次表示欢迎中方恢复出口。这一态度上的变化,恰好与美国政府暂停实施“50%穿透规则”的时机重合。

实际上,正是“50%穿透规则”使得中资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面临重重困难。如今美国突然松口,荷兰失去了原本可以依赖的政治遮羞布,只能有些尴尬地“示好”中方。

然而,这种示好表面看似温和,实则暗藏玄机。安世半导体一方面表现出合作的愿望,另一方面却坚称不恢复中方CEO的职务。它给出的理由显得很有道理——强调所谓的“治理独立性”和“避免干扰”。但从分析来看,这实际上不过是出于面子上的考虑:荷兰不想认输,更不愿意让外界看到它在中方强硬回应下“低头”。因此,才出现了这种表面上柔和,实际却充满矛盾的声明。

面对这样的“假缓和”,中方自然不会买账。安世中国方面依然强调,公司运营合法、资金链稳定、出口控制措施合理。换句话说,虽然安世的声明说得再美好,但冻结的资金还没有解冻,恢复的供应也没有动静。
软化态度仅仅是表面动作,真正能恢复利益的措施才是关键。而荷兰方面现在显然想要既能得到中方的合作,又不愿意放下身段承认自己的错误。这种“自说自话”的做法注定是徒劳的。

安世半导体的问题不仅仅是高层的管理争执,实际上是一次供应链的博弈。如今,安世的晶圆供应策略充满矛盾:虽然暂停向中国工厂发货,但仍继续向东南亚的封测厂提供原料,甚至还在继续向欧洲客户供货。表面上,他们似乎保持着正常的生产流程,但业内人士都知道,中国工厂才是安世产能的核心,一旦中国工厂停工,全球车用芯片的供应链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
更加滑稽的是,荷兰方面在10月29日以“未付晶圆款”为由暂停供应,却故意回避提到中方工厂账户被冻结、货款受限的事实。换句话说,资金问题本来就源自荷兰方面的冻结行为,却反过来责怪中国工厂违约。

对此,安世中国方面直接反击,表示荷兰安世欠款高达10亿元人民币,并且拖欠多项设备采购款。这场互相指责的局面,根本不是单纯的商业纠纷,更像是政治干预的连锁反应。

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这种“双重标准”的行为在西方国家早已屡见不鲜。西方国家一方面要求中国保持“开放、公平”,另一方面又不断设限、冻结投资,以所谓“国家安全”为借口切割市场。而当中国采取相应的出口控制措施进行反制时,他们又大声喊“市场干预”。这才是真正的“双重标准”:西方可以“精准制裁”,中国却不能“合理防守”。

安世事件其实是这一“双标逻辑”的缩影,反映了欧美供应链政策内在的矛盾。

如果说之前的部分是面子和立场的较量,那么这一部分则是利益和现实的碰撞。安世试图通过控制供应链来“谈条件”,但结果却被供应链本身反噬。中国在封装、代工、物流等环节中占据了核心地位,荷兰方面想要绕过中国调整生产线,至少需要一年半以上的时间和成本。在短期内,荷兰方面反而变得非常被动。

安世风波之所以陷入僵局,还有一个深层原因——法律体系的错位。荷兰法院裁定可以解除张学政的CEO职务,但中方明确表示,这一裁决在中国境内并不具有效力。也就是说,在中国的安世工厂仍将由中方管理层主导运营。

这就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局面:同一家公司在法律上被“一分为二”,两套管理体系并行,却互不承认。这背后的法律纠葛,实际上暴露了美国与荷兰的地缘政治联动。

根据近期披露的法庭文件,今年6月,美方官员与荷兰外交部曾私下会晤,讨论如何“避免中方在安世掌握关键决策权”。不到一个月,“穿透规则”出台,随后荷兰政府迅速介入,解除中方CEO职务,并冻结了战略决策权。整套操作一气呵成,仿佛精心排练过一样。

但当美国再次放松规则时,荷兰却陷入了孤立的尴尬境地,这才出现了如今这场自打脸的“欢迎与拒绝”声明。

这整个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点,恰好与全球车企供应链的紧张情况相吻合。大众、奔驰等欧洲汽车厂商纷纷表示,车用芯片库存告急,每停产一天就要损失数千万欧元。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甚至公开呼吁政府“谨慎处理”此事。这让荷兰失去了继续强硬下去的资本,因为最终为这场政治操作买单的,将是欧洲的工业体系。

从大局来看,安世事件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纠纷,更是欧洲政治与经济的双重考验。全球车企、电子品牌和代工巨头都必须重新审视:是在政治博弈中冒险,还是在市场理性中求生存。

我相信,最终理性会战胜政治,因为供应链的运作是客观的,它只认效率与成本,而不在乎政治立场。谁能够提供最稳健、最广泛且最具韧性的制造网络,谁就能赢得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