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控制器、系统级芯片以及通信芯片中,晶振是保证系统稳定运行的核心时钟源。在设计和调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如下问题:电路不起振、起振时间过长、输出波形畸变、频率偏差过大等。这些现象大多与晶振阻抗密切相关。
今天KOAN凯擎小妹带大家了解一下晶振阻抗的三个步骤:
查看阻抗曲线 → 调负载电容 → 计算负性阻抗
第一步:看阻抗曲线
晶振的等效电路通常包含四个参数:
- L1:等效电感(机械惯性)
- C1:等效电容(弹性恢复力)
- R1:等效电阻(能量损耗)
- C0:寄生电容(电极间静电效应)

通过观察晶振的阻抗曲线,可以了解晶振在不同频点下的表现:
- 串联谐振点fs:等效电感L1与等效电容C1相互抵消,阻抗降至最低,仅剩等效电阻R1。在图中对应Rs点(即 ESR)。此时晶体最容易振荡。
- 并联谐振点fp:晶体与寄生电容C0共同作用,使阻抗升至最高,在图中对应Zp点,接近开路。这个点决定了电路最终的工作频率。
- 其他频率区间:阻抗随频率变化而不稳定,要么偏高,要么偏低,晶体表现为电容性或电感性。电路的实际工作点通常落在fs与fp之间的区间。

第二步:调负载电容
在确定阻抗曲线之后,需要利用外部电容C1和C2对电路的工作点进行微调。它们与晶体的寄生电容C0共同形成等效负载电容CL,决定晶振在fs与fp之间的确切位置,从而使实际工作频率校准到标称值。
在并联振荡器(如皮尔斯振荡器)中,这两个外部电容是必不可少的,直接影响电路能否在目标频率上稳定振荡。
- 电容过大 → 振荡频率降低
- 电容过小 → 振荡频率升高
- 偏差过大 → 可能导致不起振或波形畸变

第三步:计算负性阻抗
即使电容匹配正确,如果驱动不足,振荡仍可能无法启动。这涉及负性阻抗(-R)。振荡电路中,放大器必须提供足够的负性阻抗抵消晶体等效电阻ESR。
建议振荡宽限为晶振等效串联电阻RR的5倍之上:
|-R| ≥ 5RR
- |-R| 太小 → 起振慢或不起振
- |-R| 太大 → 晶体过热、老化加速
KOAN凯擎小妹建议
- ESR参数匹配:不同晶体的等效串联阻抗ESR差异大,要与芯片手册匹配。
- 驱动能力适中:部分MCU振荡器可调驱动电流,避免过驱。
- PCB布局优化:晶体与芯片走线尽量短、靠近接地,减少寄生电容。
- 测试谨慎:示波器探头会增加电容,导致频率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