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1月5日晚间安世半导体荷兰总部发布的声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场闹剧的核心:荷兰政府凭借冷战时期一项过时的法律,意图通过对中企的毫无道理的掠夺,强行掌控安世半导体。这不仅显现出其战略的短视,也为全球经济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荷兰的立场表面上看似与美国站在同一阵线,但实际上却是一种“自作聪明”的表现。在美国国内政治的压力下,特朗普政府已将50%穿透性规则的实施推迟,以保护美国企业的利益,让我们不禁思考:荷兰作为追随者,是否有意愿也有能力独自承受来自中国的反击?

在安世半导体的声明中,他们指责中国子公司拒绝支付晶圆货款,甚至称中国工厂不再遵循“公司治理框架”。然而,靠着这些无端的指控,荷兰不仅显得乏力可笑,更让人看到了其背后隐藏的经济恐慌。实际上,荷兰在此事中唯一的底牌就是“国家安全”,然而这种旗号能打多久,实在令人堪忧。
既然说到“国家安全”,我们不妨看一看背后的真实动机。美西方国家常用这样的理由为自己开脱,进行资源的强制占有。而对于荷兰来说,在这上涨风险与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试图通过对中国企业的打压,来巩固其在半导体领域的竞争力,实属痴心妄想。
面对荷兰的挑衅,中国企业并没有屈服。安世(中国)在11月2日就已经对荷兰的指控做出了否认,并公开表示这是对中方管理层的恶意抹黑。而且,安世中国已经做好了多套应急预案,确保2026年“无缝衔接满足所有客户需求”。这样的态度不仅展示了中国企业的应变能力,更是对荷兰做法的有力回应。

安世半导体的核心产品并不依赖尖端技术,其所需的功率器件和分立器件在成熟制程中就能生产,这让荷兰的掐脖行动难以奏效。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八个月,中国累积向全球出口2330亿块成熟制程芯片,意味着每三块成熟芯片当中就有一块来自中国。面对如此庞大的供给链,荷兰企图以一纸法令来阻断这种流动,显然是天方夜谭。
尽管荷兰政府的一系列举动看似有些措手不及,但这场风波对于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影响未必全是负面的。相反,它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加深刻的反思机会。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国企业愈加意识到自主研发与生产的重要性。
闻泰科技在收购安世半导体后,迅速布局国内市场,投资建设12英寸晶圆生产线,未来的产能将超越安世目前在欧洲的总和。从长远来看,荷兰的掠夺行为实际上会促使中国企业加速自我完善,实现更高水平的产业升级。这是一个关乎生死存亡的时刻,只有在危机中找到机遇,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安世半导体事件无疑是当前中西方关系中的一个缩影,它凸显了经济领域中的强权政治与企业利益之间的矛盾。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商业争端,更是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各国经济政策的博弈。
面对强敌,保持战略定力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寻求合作与共赢。在中美关系逐步调整之际,尤其是在半导体这一关乎国家安全的领域,中国不仅要有韧性,更要具备前瞻性的眼光。正如古语所云:“时势造英雄”,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这场风波之后,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将迎来新的生机与发展机会。